• 搜本站
  • 搜全网
热门查询:车型排放标准查询4-131106153059进京车辆环保审核4-131106153059
当前位置 > 首页 > 首页 > 详细信息
全文实录 | 北京市2020年全年空气质量新闻发布会
来源:宣教处 时间:2021年01月04日 字体:【

  导语:2021年1月4日上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举行了2020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出席发布会,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向媒体介绍2020年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和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完成情况,相关处室单位负责人及特邀专家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主任张强教授、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大气所所长聂磊参加发布会,并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宣传教育处处长郭萌):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是2021年第一个工作日,欢迎出席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的今年首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市2020年全年空气质量新闻发布会。值此新年之际,首先祝各位媒体记者朋友新年好!

  2020年是贯彻落实国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收官之年,经过全市共同努力,北京市空气质量全面改善。全年空气质量状况如何?PM2.5改善幅度怎样?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完成情况如何?我想在座的各位记者朋友和广大市民朋友都十分关心。我们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来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向各位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嘉宾: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

  参加发布会的还有:污染源管理处处长杨红宇;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明登历;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副处长连爱萍。另外,还有两位同事远程视频参加发布会:他们是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总队长赵志威;市生态环境投诉举报中心主任杜凤军。

  今天,我们还特别邀请了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主任张强教授,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大气所所长聂磊远程参会,感谢两位专家。

  下面,首先请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介绍2020年北京市全年空气质量状况。

  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大家好!下面介绍一下2020年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

  2020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PM2.5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同比均明显改善,其中PM2.5年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30+”水平,同比下降9.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年均浓度稳定达到国家标准并保持个位数水平。

  PM2.5年均浓度首次实现“30+”,其余三项污染物保持达标。2020年,北京市PM2.5、PM10、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分别为38微克/立方米、56微克/立方米、29微克/立方米和4微克/立方米。其中,PM2.5浓度首次实现“30+”,与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的差距进一步拉近;PM10、二氧化氮自2019年开始连续两年达到国家标准(70微克/立方米、40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稳定达到国家标准(60微克/立方米)。

  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同比明显改善。其中,PM2.5、PM10、二氧化氮下降幅度均较明显,较2019年分别下降9.5%、17.6%、21.6%;二氧化硫持续保持个位数的极低浓度水平。

  全年3/4的天数为优良天,“好天”比去年多了一个多月。2020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6天,较上年增加36天,优良率达到75.4%,增加9.6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明显增加。其中,一级优天数为 106天,较上年增加21天,二级良天数为170天,较上年增加15天。2020年全年未出现严重污染日;发生重度污染日10天,其中7天首要污染物为PM2.5,3天为臭氧。

  全市各区域污染物浓度普遍下降。从空间分布分析,2020年全市PM2.5、PM10及二氧化氮虽仍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但浓度梯度减小;其中,PM2.5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区域范围显著扩大,PM10及二氧化氮在全市达标基础上整体持续改善,二氧化硫全市各区域均保持极低的个位数浓度水平。

  近年来全市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均显著下降。与2013年相比,2020年大气四项主要污染物PM2.5、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分别下降57.5%、48.2%、48.2%、84.9%。

  空气质量“优增劣减”两显著。近年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级别天数显著增加,2020年达标天数276天,较2013年增加100天;一级优天数明显增加,2020年为106天,较2013年的41天增加65天。重污染天数显著下降,2020年重污染天数为10天,较2013年减少48天,降幅为82.8%。

  “蓝天”含金量持续提升。2020年,PM2.5为优良的天数达到33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0.2%,较2013年增加126天,相当于2020年平均每周7天中就有6.3天为PM2.5优良天,而在2013年仅不到4天。

  PM2.5南北差距逐步缩小。2013-2020年,北京市各区域PM2.5浓度整体显著下降,空间分布虽一直呈现 “南高北低”特征,但各区域之间浓度逐步均匀化,南北差异由2013年的63微克/立方米降低至2020年的20微克/立方米左右。

  夏季秋季基本消除PM2.5重污染。2013-2020年,本市PM2.5空气重污染显著缓解,2020年连续322天无PM2.5重污染,而2013年中最多连续87天无PM2.5重污染,连续无重污染日增加了235天。

  1998年以来,北京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呈现持续下降特征。从2004年开始二氧化硫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9-2020年PM10和二氧化氮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目前PM2.5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8.6%,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仍需不断努力。以上是这次介绍的主要内容,谢谢!

  主持人:接下来请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介绍北京市2020年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完成情况。

  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各位媒体记者早上好,下面由我通报一下2020年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完成情况和成果。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把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特别是“十三五”以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以超常规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气污染,是迄今为止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显著增强的五年。2020年,在党中央领导下,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聚焦重型柴油车、挥发性有机物(VOCs)、扬尘等重点领域,与周边地区共同努力,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坚持“一盘棋”思想社会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加强决策部署,高效推动工作落实。市委市政府年初即研究通过2020年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市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双调研”,现场解决难题;通过区委书记月度工作点评会点评空气质量靠后的乡镇(街道),有力传导治污压力;市政府多次研究调度蓝天保卫战进展、秋冬季攻坚、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污染过程应对等工作,推动任务有效落实。

  完善体制机制,有效压实各方责任。出台党内法规《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规定》,进一步明晰各级各部门生态环保职责。印发《北京市贯彻〈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实施办法》,有效发挥督察“利剑”作用。制定《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措施》,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各级同频共振,社会共治基本形成。全市上下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各区各部门主动作为、协同作战,围绕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构建市级统筹、区级落实、乡镇(街道)具体监督、村(社区)巡查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地实施,取得实效。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意识普遍增强,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社会公众主动参与生态环境监督治理,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施治、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聚焦“一微克”行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

  精准治理VOCs污染。坚持源头控制、过程管理、末端治理,组织开展VOCs专项治理行动。优化升级,累计调整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113家;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71家,保持动态清零。源头替代,严格实施国家胶粘剂、涂料等产品VOCs含量限值标准,加强宣贯和培训解读,推动企业提前做好产品切换。深度治理,将VOCs年排放量10吨以上的企业纳入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53家企业完成“一厂一策”深度治理。严格执法,开展印刷、石化、工业涂装、汽修等重点行业和加油站、储油库VOCs专项执法检查,对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乡镇(街道)实施五轮“点穴式”执法,精准查处涉气环境违法行为。“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实现了VOCs排放量刚性下降,有力支撑了PM2.5浓度持续下降和臭氧浓度稳中有降。

  依法治理移动源污染。坚持“车-油-路”一体,加强移动源管控。完善法规,制定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问题导向,加大对超标车辆未复检合格又上路行驶的处罚力度;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制度,法治保障更加有力。优化结构,出台新一轮老旧车淘汰更新补贴、新能源货车运营激励等政策,累计淘汰6.5万辆国三标准汽油车,截至2020年11月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0.1万辆,国五及以上标准车辆占比超过60%,车辆结构全国领先。强化监管,完善“生态环境部门检测、公安交管部门处罚、交通部门监督维修”模式,聚焦进京口、市内重点道路加强路检路查,实施精准“入户”执法;修订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管理规范,严厉打击检验机构违法行为;加强油品质量监管检查,严厉打击无证无照的黑加油站点和流动加油罐车。“十三五”期间,移动源减排效果明显,对二氧化氮浓度稳定达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科学治理扬尘污染。坚持“平台共享、部门负责、执法规范、环保督察、信息公开”原则,推动施工、道路、裸地扬尘“三尘共治”。对施工工地,推广“天幕”全密闭施工,搭建视频监管平台,印发“绿牌”工地管理办法,鼓励引导施工单位绿色、高质量发展;对道路扬尘,按月对全市平原地区1800余条道路及各类工地出口两侧,开展道路尘负荷走航监测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压实属地和施工单位“最后一公里”责任;对裸地扬尘,创新开展卫星遥感“每月一拍”,对各区、各行业施工裸地管理情况进行识别评估,有效支撑属地和部门加强裸地扬尘精准治理。通过不断强化扬尘精细化治理,城市洁净度显著提升。2020年1-11月,全市平均降尘量5.3吨/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11.7%,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中保持前列。

  巩固“无煤化”成果。坚持能源清洁化战略,燃煤消费总量下降到200万吨以内,优质能源占比达97%以上。2020年,继续以民生需求为先,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深挖能源结构优化潜力,坚持以电为主、因地制宜,完成122个村煤改清洁能源工作,未实施改造的村庄实现优质煤替代全覆盖,确保群众清洁取暖、温暖过冬。“十三五”期间,北京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稳定达标并连续四年保持个位数,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基本解决燃煤污染问题。

  构建“现代化”体系大气污染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法规标准更加健全。对标最高标准、最严要求,不断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有力法制保障。2020年,京津冀三地协同开展“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专项立法并同步实施,是国内首部区域协同立法;发布实施《实验室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等,在用大气类地方环境标准达到41项,涵盖燃烧源、移动源、工业源等多个领域,构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环保标准体系。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20年,全面实施国六(B)机动车排放标准,出台实施了新一轮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新能源轻型货车运营激励、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绿牌”工地管理办法等政策;修订大气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制度,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并向重点区域倾斜。通过一系列硬招实招,有效保障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各项重点任务圆满完成。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优势,强化科技赋能,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探索建立“智慧+环保”新模式。2020年,搭建全国首个重型车在线监控平台,实时监控6.2万余辆重型车排放情况;安装遥感及黑烟抓拍设备61套,有效丰富非现场执法模式;构建全市统一的施工扬尘视频监管平台,接入各行业工地(场站)2600余个;扩大道路尘负荷走航监测范围和领域;综合采取“自动+手工+走航+遥感”等手段加密VOCs监测,探索建立“环境质量评价+高值区筛查+溯源监察”管理机制;利用“热点网格”技术,实现精准识别、精准执法。

  发挥“突破口”作用区域联防联控更加深入

  协同立法实现重大突破。聚焦流动性强的机动车,京津冀三地同步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并在生态环境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超标车辆数据共享、新车抽检抽查协同、在用车联合执法监管等机制,为区域依法协同治理移动源污染提供了坚实保障。

  污染过程应对实现精准突破。在生态环境部统一指导下,细化优化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政策,优先管控环保治理水平差、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既有效避免“一刀切”,又推进重点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预测发生污染过程时,本地抓早抓小抓细,区域联动应急,提前采取措施,污染“削峰降速”效果明显。

  重点时段攻坚实现多点突破。自2017-2018年秋冬季起,在生态环境部的统筹指导下,连续四年与周边区域共同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推动秋冬季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重污染天数逐步下降。2020年,聚焦夏季重点时段,共同实施夏季VOCs治理攻坚,遏制区域夏季臭氧污染。

  区域空气质量共同改善。在生态环境部的统筹指导下,本市和区域全面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多方面、多领域深入合作、不断突破,协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共享空气质量改善成果。2020年1-11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49微克/立方米,同步持续改善。

  迈好“新征程”第一步抓好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

  当前,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容量,北京市大气治理成效还不稳固,“复合型”“区域型”污染特征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大气环境治理仍然艰巨复杂、任重道远。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坚持PM2.5和臭氧治理相协同、空气质量改善和二氧化碳减排相协同、本地治污与区域联动相协同,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以VOCs和氮氧化物深度减排为抓手,深入推进“一微克”行动和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尽最大努力推动全市空气质量继续改善,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谢谢,我的通报到此结束。

  主持人: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

  媒体问答

  北京科技报记者:我是北京科技报记者。“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生态环境领域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亮点?

  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明登历:感谢您的提问。刚才李翔处长在介绍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时候也特别提到了,科技赋能提质增效,科技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十三五”期间在从科技方面,我们做的工作主要是充分发挥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这么一个优势,我们生态环境部门和科技部门有非常密切的合作。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共同按照生态环境工作的重点领域设立了重要的科技专项,这些专项涉及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主要是围绕污染的来源解析、防治的政策、达标的路径等开展研究。在技术创新方面主要是针对空气质量的监测、预报、监管技术还有污染治理技术创新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多维度、多要素地开展科学研究,为研究制定大气污染治理的各项措施提供科技支撑。

  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突出重点,集中发力,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这些重点难点问题,比如PM2.5、VOCs这些重点污染物,针对不同污染来源设立了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工作。比如说重型柴油车的监管、餐饮油烟的治理技术、石化这些重点行业,开展科技攻关,通过这些科技攻关成果为 “一微克”行动提供技术支持。

  第三方面主要是,大家知道北京有丰富的科技资源,所以我们多年与包括清华等高校、中科院大气所等在京的这些科研院所保持紧密的联系,密切追踪最新的、最先进的相关科研成果,及早把这些科研成果应用到北京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当中。总的来说,北京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方面也是走在全国的前列。

  第四,北京市积极参与了生态环境部牵头、总理基金支持开展的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北京作为“2+26”个城市里面,重点城市里面最重的重点,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作为我们的牵头单位,我们北京市的科研机构也参与了“一市一策”的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的研究。这个项目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在污染减排技术、来源解析还有重污染预警等各个不同的方面支撑了北京制定重污染控制和应对措施,以及对这些措施成效的评估。以上是“十三五”开展工作的情况。

  关于下一步,今天(2021年1月4日)已经是“十四五”的第一个工作日了,下一步在科技方面我们也会继续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续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大气污染和碳排放方面要从温室气体的减排和大气污染物减排协同,PM2.5和臭氧的协同,本地和区域的协同等这些方面来组织开展科技攻关,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支持。另外,也会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在土壤污染防治、改善土壤环境方面也会开展科技攻关。

  第二,我们会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技术突破,聚焦生态环境的重点难点工作、短板,依托科技创新来解决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下一步重点可能是需要通过科技进步提供更低的成本、更高效率的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做到机理更加的清晰、责任界定更加的明确、治理技术更加的可行、全社会的成本可控,以这样的技术创新来支持我们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

  第三方面,环境科技也会成为新的发展动能,我们将以推进环境科技创新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以解决环境问题作为契机来激发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研发环境治理相关的监测、监管和治理技术,参与治理工程,推动全社会环境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生态环境领域,能够激发节能、环保产业的活力,构建本市和区域绿色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为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提供新的动能,谢谢!

  北京科技报记者:请问北京市环科院大气所聂磊所长,科技在助力北京大气污染改善方面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并举一个具体的案例。

  市环科院大气所所长聂磊:谢谢您的提问。在科技治污方面,“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实际上是实施了“首都蓝天行动培育”专项,当时的目标是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支撑北京市更精准地发现问题,更有效地推进治理,然后更精细化地实施监管。在这个目标基础上,北京市开展了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物动态排放特征研究、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物污染防治技术优化示范、北京市道路扬尘监测管理系统研发与示范、北京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以及柴油车、餐饮、汽修、燃气锅炉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及监管技术的研发。通过这些研究,初步厘清了京津冀大气污染源排放现状及污染源构成,实现了北京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动态更新,掌握了北京市VOCs的排放特征,构建了全国最为完善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在重点行业也开展了大气污染物的控制及监管技术应用示范,有效地提升了北京市大气污染源精细化管理水平。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以道路扬尘管控为例,基于北京市及其他城市大气污染防治从工程减排向精细化管理减排这个需求的变化,还有城市扬尘污染源凸显这个现实情况,北京市结合十多年现场监测数据的积累,研发了道路尘负荷走航监测系统新技术。该系统利用车辆行驶或其他外力形成的作用力,将路面上的可悬浮颗粒物扬起,通过车载采样装置、颗粒物自动监测仪实现对道路尘负荷连续自动监测。由于具备效率高、速度快、安全性强,节省人力物力,可以快速获取大量数据等优点,2019年在北京市全面推广应用。目前,每月监测评估范围覆盖全市260余个乡镇(街道)、1800余条道路,为管理提供支撑。通过现场监测、自动化数据处理和污染状况反馈,建立了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督察检查、违法处罚等机制,实现了道路扬尘监管的闭环化管理,有效提高了尘负荷精细化管理的水平,2020年道路尘负荷与2019年同期相比实际上是下降了30%左右。这是我的回答,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大气质量改善明显,请问从五年的跨度来看,北京市大气环境改善的路径呈现出什么特点? 2020年PM2.5的年均浓度是38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这个有监测记录是指2013年吗?

  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谢谢您的提问。针对“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大气环境改善的路径,我简单介绍一下。“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呈现了持续明显改善的特点。从年均浓度上来看是大幅下降,主要的污染物像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都大幅度下降,其中2020年PM2.5的年均浓度是38微克/立方米,是首次进入了“30+”,在“十三五”期间同比下降了50%以上;二氧化硫是在“十三五”期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并在此期间持续下降到个位数的极低浓度水平;PM10和二氧化氮在“十三五”期间,2019年首次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并在2020年继续大幅下降。

  从空气质量级别上来看,是“优增劣减”。简单说就是好天更多了,重污染更少了。比如在“十三五”期间,优良天数提升到全年的3/4,2020年是276天;重污染在“十三五”期间大幅度减少,期间下降了七成,并且在夏季和秋季基本上消除了PM2.5的重污染。

  从空间上来看 ,“十三五”期间PM2.5逐步均匀化。从2013年到2016年,北京市的PM2.5呈现“南高北低”这种空间分布,南北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但在“十三五”期间,全市各区之间的PM2.5浓度日益均匀化,虽然说还是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但是南北的差距已经由2013年的6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20微克/立方米左右。同时PM2.5在全市整体都明显改善的基础上,2020年继续扩大到8个区的PM2.5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达标区面积占到市域面积的80%。

  总体上来讲,“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大气环境改善取得了标志性、历史性的突破。刚才您提到的PM2.5再创历史新低,这个是有监测以来,就是从2013年我们首次开展PM2.5监测以来的历史新低。

  中新社记者:2020年北京市在扬尘治理措施上有何突出亮点?有没有前后改变对比的具体案例?

  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感谢您的提问。北京市扬尘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尤其在精细化管控上,总结起来有几个特点:第一个是措施上更加地精细化实施,通过绿化生物覆盖等治理措施,做好“战略留白”用地、拆除腾退、待开发用地以及各类裸地的治理。同时,北京市还探索性地做了很多尝试,譬如通过密闭化施工等进行精细化治理。

  第二个是在区域上精细化管理,打造精细化管控示范区。除了施工扬尘精细化治理外,各类道路尤其是背街小巷,开展了道路的深度保洁,提升人行步道、胡同的清洁保洁水平,并且还试点开展了屋顶保洁,从各方面提升扬尘的精细化管理。

  第三个是时间上精细化调度,把握扬尘污染治理的规律,强化夜间管控等重点时段的扬尘管控工作,并且结合爱国卫生月发动全市进行大扫除,提升城市的洁净度。

  第四个是在手段精细化督促,建立施工工地监控在线平台,道路尘负荷车载走航监测,以及利用卫星遥感对裸地“每月拍”这种方式和手段,都是在过去的工作中从未尝试过的,可以说是不断探索、创新。

  通过这样的手段提升了精准打击、精细化治理的效果,尤其在结果应用上,推出了全市粗颗粒物浓度和道路尘负荷的红黑榜,把指标排名靠前的列为“红榜”,以示鼓励;把排名靠后的列为“加油榜”,以示鞭策。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下,全市的扬尘管控工作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 2020年的1-11月,全市的降尘量均值是5.3吨/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11.7%;另外,表征全市洁净度的指标,粗颗粒物的浓度也同比下降14%;道路尘负荷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0%左右。

  北京日报记者:2020年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在这个过程中大气治理工作有什么特点或者亮点,同时又有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麻烦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谢谢!

  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谢谢您提问。2020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是全市上下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取得的成效,也是区域协同共同努力的一个结果。可以说是人努力,天帮忙。

  2020年,全市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聚焦重型柴油车、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等重点领域,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更加突出的就是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

  第一,突出依法治污。比如,2020年制定并实施了《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可以说这是我国首部在污染防治领域做出全面规定的区域协同立法,京津冀三地按统一标准、统一防治要求开展了联防联控,更加夯实了治污的法治基础。

  第二,突出了精准治污。一个是目标精准,抓住了主要问题,在这一阶段以PM2.5为统领来推进全方位的工作;第二个是措施精准,通过对PM2.5的精准解析,明确它的污染来源,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重型柴油车、VOCs、扬尘等对空气质量影响大的领域,开展“一微克”行动;第三个是时间的精准,根据季节性的污染特征,持续性开展了秋冬季的污染攻坚行动,在这个基础上,2020年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还开展了夏季污染攻坚行动,通过这种方式更加有效地推进了空气质量的改善;第四个是区位精准,重点加强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区域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并且在政策、资金支持上给予一定的倾斜。

  第三,突出科技治污。针对本市污染源呈现面广、点多、分散的特点,在治理手段上做了很多探索创新和提升,尤其是不断探索智慧+环保管理模式,让治理的方向更加清晰,监管的对象更加明确,成效也更加明显。总体来说,就是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让环境治理和监管更加精准和有效,谢谢!

  中国工业报记者:在工业领域,北京市针对VOCs是怎么治理的?

  污染源管理处处长杨红宇:谢谢您的提问!感谢对工业领域污染防治的关注。工业VOCs治理无论是从领域相比而言还是从全国治理进展来看,本市对工业VOCs防治都是起步比较早的。多年来本市持续完善标准体系,同时不断加大执法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结构减排和工程减排措施,工业领域VOCs排放实现了大幅下降。在过去的2020年,本市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和VOCs治理专项行动方案中对工业领域VOCs治理都进行了专门部署,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的。

  一是以产业政策和环评作为抓手,强化环境准入和调整退出。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要求,同时严格环评审批,实施VOCs排放的“增一减二”减量替代,坚持减量发展,从源头严控污染物的增量。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全市2020年共调整退出一般制造业113家,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71家。

  二是以清洁生产审核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基于排放量逐步扩展清洁生产审核范围,到2020年已经安排VOCs排放10吨以上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我们组织了专门的培训,编制重点行业VOCs治理工作指南,指导企业查找防控弱项,挖掘减排的潜力。2020年度组织完成了53家企业“一厂一策”的深度治理。

  三是以排污许可证为抓手加快推进精细化管理。2020年我们提前实现了国家规定的对企事业单位排污许可证的“全覆盖”。2017年以来,累计对全市1.7万家排污单位进行了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和登记。通过排污许可管理,盘点摸清了涉VOCs企业排放家底,实施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管理,细化了企业自行监测、台账记录、执行报告和信息公开等环境管理要求,同时鼓励企业采用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提升VOCs管理水平。

  还有一点是我们突出了夏季和重污染天气等重点时段的精细化分级分类管控。实施夏季攻坚,针对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同步运行率、去除率进行重点检查。协调推进重点企业调整检修的计划,进行错峰停检修。按照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实施细则,对20个行业开展了细化分级的管理,对不同污染防控水平的企业实施差异化管控,评为A级的企业在重污染天气可自主采取减排措施,其他防控水平相对较低的企业必须采取不同程度的停限产措施。

  新华社记者:2020年北京市PM2.5年浓度进一步降低,从各方贡献来说,本地治理措施区域协同减排气象条件各占多大比例?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张强:感谢您的提问。就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的过程来说,本地减排、周边减排和气象因素都会对它有影响,我们做了一些分析,认为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下降。一方面我们和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合作,对北京市2019-2020年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变化进行了测算,初步测算结果表明,排放降幅基本是在5%-20%之间,其中氮氧化物降得比较多,二氧化硫因为排放已经在一个很低的水平,所以降幅比较小。从浓度的变化也可以印证,PM2.5浓度降幅是在10%左右,由于PM2.5浓度实际上主要是前体物(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VOCs等)的排放的综合反应,所以说地上排放量的变化和天上浓度的变化这两套数据之间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那么从区域来看,不管是地面监测还是卫星遥感监测,大范围的监测可以看出京津冀和周边区域的空气质量是持续同步改善的,主要污染物的平均浓度,还有整个区域出现污染时候的污染高值也都是在降低的。清华大学开发的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对整个区域的排放变化也有测算,京津冀区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一次颗粒物的排放,从2019到2020年下降比例分别在5%-15%之间。因为整个区域污染之间是存在传输的,所以整个区域的排放减少了以后对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改善也会有贡献。同时,2020年大气污染扩散条件和2019年比是比较有利的,具体体现在秋冬季冷空气的活动比较频繁,而且冷空气的强度也比较大,对污染物浓度下降也会有贡献。

  把这些因素都综合在一起,用空气质量模型测算以后,初步结果我们认为北京市本地的减排对PM2.5浓度改善的贡献大概是在50%左右,周边区域的协同减排贡献大概是20%-30%左右,气象条件的改善贡献跟区域协同减排的贡献也差不多,也是在20%-30%左右。这还是一个比较初步的结果,但大致的排序就是本地减排是第一的,然后是周边的减排,最后是气象条件的贡献。

  新华社记者:随着减排的深入,人为排放越来越少,气象条件占比可能会逐渐变大,里否意味着减排空间越来越小,未来有哪些治理思路?

  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谢谢您的提问。刚才您的问题我觉得说明了几个事情。第一,通过持续性深入的治理,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广大市民为北京蓝天点赞。

  第二,说明了未来的治理工作难度是越来越大了,这个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低浓度水平下要进一步改善,由于边际效应等因素难度加大;二是空气质量改善成效确实还不是特别的牢固,总体上看区域的排放量是超过环境容量的,在气象影响条件下,空气质量产生波动,易发生重污染天气。从污染特征上看,呈现复合型和区域型特征,复合型特征主要体现在PM2.5污染尚未根本性改善的情况下,臭氧污染有所显现;区域特征刚才张老师也提出来了,需要整体应对。因此总体上,空气质量改善仍然是一个相对长期、艰巨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共同应对。

  第三,说明在下一步的治理过程中,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方式、方法。本地污染源特征,即北京市污染特征与城市的刚性运行和社会生活运行的排放息息相关,决定了下一阶段在深入推进“一微克”行动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从本地治理向本地治理和区域协同并重相转变;在治理的对象上,要从以PM2.5为主向PM2.5和臭氧协同相转变,重点是抓好二者的共同前体物,VOCs和氮氧化物的减排;在治理的方式上,从原来的大规模的工程减排向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并重转变;在治理的方式手段上,需要更加依靠科技治污的力量来推动工作。

  北京交通广播记者:2020年5月1日,京津冀三地同步实行了《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想问一下截止到目前这个条例的实施情况,谢谢!

  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副处长连爱萍:感谢您的提问。为了落实2020年5月1日实行的《北京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密集出台了配套的一些政策,有序推动了条例的实施,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第一,围绕加强在用车的监管,按照条例重型车安装远程在线监控的要求,我们配套制定了《北京市重型汽车和非道路机械远程监测管理车载终端安装管理办法》,明确了安装范围、时限和相关的监测数据要求,截止到目前全市已有6.2万辆重型车具备了排放远程监测功能,并且和我局联网。2020年5月,新的条例实施以来,公安交管部门对逾期未复检合格又上路行驶的车辆进行处罚532起,单车处罚在3000元以上;生态环境部门非现场执法检测超标车辆6591辆次。通过持续加强监管,在用车超标的检出率大幅下降,由2018年的15%左右下降到目前的5%左右。

  第二方面,围绕促进加快老旧机动车淘汰,我们在2020年出台了新一轮的促进高排放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补助方案,截至目前本市已淘汰国三老旧机动车6.5万辆,其中申领补助的车辆近5.6万辆,已经发放补助资金2.5亿元。

  第三方面,围绕规范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管理,按照条例关于开展信息编码登记的要求,我们配套制定了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管理办法,细化了施工单位主体责任,规范了编码登记、进出场登记等具体要求,截止到目前,全市已经登记了5.8万台非道路移动机械。

  第四个方面,围绕严格机动车监测检验机构的管理,按照条例相关要求我们配套修定了北京市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的管理规范,细化了检验程序、联网技术等方面的规定。截至目前全市处罚机动车年检场违规行为11场次,罚款139万元,对4场次违规年检场进行了计分处理,共计30分。

  第五个方面,围绕规范超标车维修保养,相关部门配套制定了机动车排放达标维修服务的相关规范。截止到目前,全市累计有20多万辆的超标车被列入了“黑名单”数据库,其中18万辆经过维修复检合格后上路行驶,污染减排的效果非常明显。

  同时,我们也为了加强区域的协同管理,在用车方面,京津冀共同起草了三地的联合执法监管专项行动方案,制定了三地的新车抽检抽查协同机制,在新车和在用车执法合作方面明确了工作的分工和工作模式。

  通过条例的一系列措施的实施,确保了区域特别是北京市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排放达标,有效地推动了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中国环境报记者:生活中市民如果发现环境污染问题该怎么办?咱们生态环境部门会如何解决市民反映的相关问题呢?

  市生态环境投诉举报中心主任杜凤军:感谢您的提问。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离不开市民朋友的参与,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市民可以通过12345热线电话等一系列渠道进行举报,也可以关注“北京生态环境有奖举报”微信公众号参与有奖举报,对查证属实的将予以奖励。

  为解决好市民的诉求,我局认真落实“接诉即办”工作要求。一是实行三个“第一时间”。坚持快速响应、立接立办,第一时间联系核实情况,第一时间明确解决方案、承诺办理时限,第一时间反馈处理结果。实行100%回访,做到“双把关、四重办”,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二是创新建立“四项机制”。建立了联席会议、行业统筹、考核讲评、约谈问责等四项机制,定期调度“接诉即办”工作,实行每日会商、全程督办;重点案件线索会交由综合执法、环保督察等部门查处,解决了一大批市民反映的热点诉求。三是持续推进“未诉先办”。加强诉求数据分析研判,主动研究、靠前解决、加强统筹,坚持举一反三,以一个诉求推动一类问题的解决,努力实现“未诉先办”,不断增强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谢谢!

  国际在线记者:2020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请问北京的环境执法是如何助力本地环境改善的?

  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总队长赵志威:谢谢您的提问。2020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环境执法这个部门是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导向管理的目标依法、精准、科学进行执法的。在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部门继续围绕环境质量改善这个中心目标,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压实各方责任,为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的行动计划,改善我市空气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执法保障。2020年全市的固定源立案查处了4890起,罚款金额是1.06亿元,其中大气类违法行为立案处罚了2511起,处罚金额是4143.2万元,分别占总数的51.3%和38.7%。实施五类重大案件674起,其中查封扣押案件646起,移送行政拘留17起,移送涉嫌污染环境犯罪11起,严厉打击了各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从问题导向来讲,一是持续深入开展“点穴式”执法。主要针对空气质量排名落后的重点区域开展集中式的执法,2020年,市级生态环境执法部门总共对十个区的40个街乡镇开展了5轮的“点穴式”检查,检查点位1468个,发现各类环境问题381起,全面压实属地生态环境职责,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二是广泛运用科技执法手段助力执法。热点网格、车载移动监测、移动执法、在线监控已经成为执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无人机的技术也得到探索性的运用,这些科技手段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执法监管的科技化和精准化水平。

  三是突出重柴油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执法。深化“环保检测、公安处罚”执法,实施遥感遥测、摄影摄像非现场执法,开展“双随机、双高”精准入户执法,狠抓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和低排区执法。

  截止到2020年12月底,全市生态环境部门上路配合交管部门人工监督抽测重柴车290.71万辆次,抽测排放超标车辆15.89万辆次;生态环境部门入户人工检测重柴车20.22万辆次,发现超标车1.34万辆次,立案处罚712.1万元,检查非道路移动机械2.05万台次,发现排放超标机械1541台次,立案处罚1716.6万元。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条例实施以后,全市移动源非现场执法交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罚,截止到2020年12月底,全市非现场执法监测并经人工复核判定违法证据的有677起,移交公安交管部门。

  这是2020年环境执法的总体情况,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记者的提问。各位记者朋友,时间关系,我们提问环节就到这里。

  回望过去,我们共同见证并参与了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走过的艰辛历程,并且也亲身感受了一年比一年更多的蓝天。38微克/立方米这样一个数据是我们一段时期以来全市人民以及区域协同共同努力的成果,但是这从现在开始已经成为了历史。2021年,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未来的每一个蓝天,也都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参与,践行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在此感谢每一位媒体记者朋友一直以来对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关注、支持以及奉献。2021年,我们继续携手共进,聚力前行。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到:

  • 北京生态环境微博

  • 北京生态环境微信

  • 环境监测

  • 京环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