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阳区来广营乡的青年城小区,有一个曾经让居民们头疼不已的“烦心地带”——小区西侧23号、24号和25号楼之间的底商区域。这里聚集了九家餐饮企业,它们的繁华背后,是居民们多年来的苦不堪言。风机噪声、油烟异味,仿佛成为了这片区域的“标签”,投诉声此起彼伏。
每当夜幕降临,居民们期待的宁静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风机轰鸣和油烟弥漫。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迅速采取行动,对这9家单位进行了详尽的噪声和油烟排放检测。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检测报告的结果却显示所有单位的排放都达到了标准,这让居民们感到不解和失望,甚至质疑这份检测报告的真实性。一些居民情绪激动,商户与居民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
然而,在这样一个看似无解的局面中,朝阳区生态环境局下决心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彻底解决这个长时间困扰居民的难题。执法人员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罚方式,而是采取了更加科学、审慎的态度。他们汇集了来广营乡政府城建科、街乡综合执法队、城乡办、社区居委会、青年城物业办以及商户代表、技术人员等多方力量,共同商讨治理方案。经过多次的现场勘查、数据分析和反复协商,他们终于制定出了一个既不影响商户利益,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整改方案。
方案实施后,效果立竿见影。餐饮企业的空调外挂机、排风循环机被调整到了远离居民楼的方向,并加装了隔音罩;所有餐馆的油烟风机排烟管道也被加长,汇集到居民楼中间位置的一个专门隔音滤烟缓冲包裹房内。这个包裹房美观且实用,能够有效地降低噪声和油烟排放。
经过两个月的试运行,居民们纷纷点头称赞。不仅居民再也不用忍受那令人烦躁的噪声和刺鼻的油烟,小区的环境也变得更加宜居了。为了巩固整治成果,执法人员还组织了意见征询会,再次征求居民们的意见,继续协调属地乡政府设置专门财政预算改善资金并动员商铺筹措部分补充资金,对剩余的24号楼和25号楼也进行了类似的改造。工程竣工后,执法人员对滤烟包裹房现场进行3次集中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昼夜24小时噪声和油烟数值均达国家标准,实现“还静于民”、“还净于众”,9家餐饮企业所排放的油烟、颗粒物、非甲烷总烃指标单次数值均比整改前低3个百分点,集群噪声及油烟异味几乎消除。
如今,青年城小区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和谐。居民们纷纷对朝阳区生态环境局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表示感谢。他们专程送上了“排忧解难、心系民生”的锦旗,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而九家餐饮企业也因为这次整治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他们纷纷表示将继续努力经营好自己的店铺,为居民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青年城的“静”与“净”,成为了这里新的代名词。而这背后,是朝阳区生态环境局不懈努力的结果。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目前在一些餐饮集群的区域,特别是类似烧烤类行业,虽然每个餐饮单位安装净化设备后油烟能达到排放标准,但所有餐饮单位集中排油烟所带来的气味和噪声仍然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该案件只是朝阳区对油烟、噪声污染执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主动作为、注重宣传引导
在日常工作中,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将管控“关口前移”,从源头上进行管控,既能保障大多数群众的合法利益,也减少了执法过程中带来的不必要矛盾。同时,坚持“有温度的执法”,加强政策宣传解惑,给予企业一定的容错空间和整改时间,帮助企业提升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更有助于促进企业守法经营、维护经济社会秩序,实现执法目的。从而避免待办案件积重难返时被动治理,倒逼整治成本成倍增长情况发生。坚持未诉先办,有效降低投诉量,取得良好效果,得到群众肯定。
摸清底数、压实监管责任
近年来,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对城区餐饮业进行重点排查,督促新增餐饮企业完善油烟净化设备120余家。日常管理中,执法人员加强对城区重点区域的店面进行巡查,要求餐饮店、食堂油烟净化设施必须按要求进行定期清洗检查。明确将油烟、噪声等餐饮企业污染治理工作成效纳入月度、年度量化考核,严格考核问责,确保防治工作落实到位。
源头治理。
建立完善多部门应诉联动机制
加强与属地城建科、街乡综合执法队、诉求中心、公安、社区等部门协同配合,形成联动治理合力,切实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