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海淀区生态环境局秉持“包容审慎”的监管理念,精准把握执法尺度,积极传递法治温度,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注入强劲动力。
柔性执法,服务监管“两手抓”
深入落实《北京市生态环境领域不予行政处罚事项清单》,对符合不予行政处罚情形的,全面推行轻微免罚、首违不罚制度,在法定权限范围内给予行政相对人容错纠错空间,充分彰显生态环境监管部门执法的“温度”。
同时,通过行政指导、责令改正、监督帮扶等柔性监管方式,推动行政相对人自觉诚信守法经营,增强合规意识,营造健康良好的市场秩序。2025年以来,符合相关规定免于行政处罚的案件共7起。
创新方式,“三监联动”提效能
深化“三监联动”机制,通过“监测大数据发动、执法检查跟进、效果评估反馈”的联动模式,建立监管平台问题线索周报机制和水环境告知线索共享群,推进精准识别、执法帮扶和协同作战能力不断提升。同时,依托海淀区科技优势,借助区城市大脑、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等平台,综合运用在线监测、遥感监测等科技手段,大力推进非现场执法,提升执法精准性、时效性。2025年以来,非现场检查率达到71.16%,23项非现场执法清单得到有效执行。
普法宣传,执法守法“双提升”
持续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将普法贯穿执法全过程,在执法检查、制作笔录、送达文书等环节,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教育。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组建专业“宣讲团”,围绕企业关注的法规标准、自行监测等问题,开展“订单式”“个性化”专题普法,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法治意识。依托“双微”平台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常态化开展以案释法活动。2025年以来,已培训指导企业130余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