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厘清生态环境执法与帮扶的界限,构建“监管与服务并重”的新型政企关系,结合基层行政执法专项治理工作要求,近日,顺义区生态环境局出台了《北京市顺义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帮扶指导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该《指引》以规范化、标准化、人性化为导向,通过明确服务边界、优化工作流程、强化纪律保障,为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生态环境合规指导与绿色发展赋能服务,助推区域营商环境提质升级。
一、全流程闭环管理,构建规范化服务体系
《指引》以“程序规范原则”为基石,创新构建覆盖需求收集、评估分类、专项帮扶、跟踪回访的全链条闭环机制,确保服务过程透明高效、责任可追溯。
1.需求收集主动化。通过电话、政务平台、邮箱等线上渠道,结合日常执法检查,主动挖掘企业在政策咨询、技术难题、环保管理等方面的诉求,形成“企业点单+执法派单”的精准对接模式。
2.问题响应分级化。对简易问题(如系统填报、政策解读)实行线上“即问即答”;对复杂问题(如治污设施升级、行业共性难题)组建2人以上专项小组,开展“一对一”现场深度帮扶,实现问题源头治理。
3.服务过程留痕化。现场帮扶中,执法人员通过查阅环评、排污许可证等资料,实地勘查生产及治污设施运行情况,与企业管理人员深度沟通,形成“一企一策”整改建议,并全程录音录像。整改完成后视情况回访复查,形成“服务—整改—验收”的完整闭环。
二、严守服务边界,明确帮扶与执法适用场景
《指引》首次系统界定帮扶指导与行政执法的适用范围,坚持“帮扶不越位、执法不缺位”,确保执法刚性与服务温度有机统一。
1.帮扶指导聚焦三大场景。一是企业主动申请。针对企业及属地提出的技术支持、管理优化等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方案。二是管理薄弱环节。对执法检查中发现但未构成违法的环保管理漏洞,及时介入指导整改,防范风险升级。三是行业共性问题。聚焦重点行业、园区或小微企业集中反映的VOCs治理、危废处置等难题,开展专项攻坚行动。
2.执法介入严守两条红线。一是重大违法零容忍。若帮扶过程中发现偷排漏排、篡改监测数据等重大违法行为,立即终止帮扶程序,依法立案查处。二是拒不整改强监管。对确有问题但拒绝帮扶指导或拒不整改的企业,明确告知违法后果,纳入重点监管名单,形成“服务—执法”无缝衔接。
三、强化保障机制,打造专业优化服务队伍
《指引》从人员配置、纪律要求、沟通方式三方面筑牢服务保障体系,打造一支“专业、廉洁、亲和”的执法队伍。
1.双人帮扶夯实程序基础。所有现场帮扶须由两名以上持证执法人员共同开展,通过“双人核查、交叉验证”机制,确保程序合法、决策审慎。
2.廉洁纪律严守底线红线。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明确“五个严禁”“八个不得”,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3.文明沟通提升政企互信。统一使用文明规范用语,耐心倾听企业诉求,严格保守企业商业秘密,避免因沟通不当引发矛盾,以真诚共情的态度赢得企业信任。
下一步,顺义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将持续完善《指引》配套机制,扩大帮扶覆盖面,同时加强帮扶人员培训,提升专业化水平,通过“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助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