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协同共进,通州区生态环境局积极践行“监管+服务”执法理念,通过“三步走”举措,既严格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又为企业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构建“一张清单”无事不扰机制
坚持PM2.5达标与企业绿色发展并重,将市级考核指标细化为“含绿量”企业评价指标,目前新增“绿色企业”30余家,占比超25%,较2024年底提升明显;
制定并动态更新《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对清单内企业实施“非必要不打扰”,建立污染源分级分类监管规则,对高、中、低风险企业实行差异化监管,低风险企业原则上只开展非现场检查,目前非现场执法检查占比70%,问题发现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推行“一支队伍”综合查一次
整合固定源、移动源、专项执法任务,制定年度执法清单,实现“一支队伍、一次进门、全面体检”,建立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查”机制,联合市场监管、城管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减少企业迎检时间,严格实行年度执法计划备案制度,除突发事件外,未列入计划的检查一律不得开展,坚决杜绝重复检查、多头检查。
完善“一把尺子”包容审慎体系
制定《包容审慎执法清单》,对轻微违法企业实施“首违不罚”,目前符合相关规定免于行政处罚的案件共40余起,不予处罚金额300余万元;
推行“生态损害赔偿”模式,对符合条件涉案企业开展生态环境替代修复,目前已综合开展增殖放流、植树造林、提标改造、环保宣传等多元替代修复方式,抓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行政处罚衔接,实现“执法有温度”助力营商环境优化,进一步发挥替代性修复措施的生态环境效益、法律效益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