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有这样一支“不扰企”的执法队伍,他们用“电子眼”代替频繁检查,用“云大脑”预判污染风险,被企业称为“24小时在线的环保管家”。
经开区高端制造业集聚,如何既能守护好产业功能区生态底色,又能持续释放产业发展活力?这是经开区面临的关键命题。今年以来,借助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契机,经开区综合执法局依托“一支队伍管执法”体制机制优势,创新“无感监管+精准服务”模式,推动环境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变。
AI实时分析:问题预警发现率提前30%
数字技术是经开区的优势,也是实现“无感监管”的重要抓手。经开区正在构建全场景数智化监管矩阵。在重点污染源企业,AI图像识别系统可自动抓取异常操作。
今年7月13日,某生物药企因废水在线监测数据异常触发系统预警,执法人员立即开展核查,发现数据采集仪传输故障,随即指导企业加强设备巡检频次,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目前,经开区54家涉水涉气的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已接入自主研发的远程监管系统,通过AI算法实时分析水质、气体数据,使问题预警发现率提前了30%。该系统运行以来,已发现涉嫌违法线索199件,提供改善建议238条,有效地将污染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政企对话:让企业合规经营少走弯路
“我们要做企业的‘保健医生’,而不是‘急救员’。”经开区综合执法局生态环境执法处处长刘洁丽表示,经开区综合执法局创新“执法+服务”模式,推出“党旗引领 合规护航”政企对话平台,为98家重点企业建立“一企一策”档案,精准梳理风险点400个。
最受企业欢迎的是柔性执法方式,主要有首违不罚、轻微违法行为采取生态损害赔偿、承诺整改等措施。2024年以来,累计免罚金额超170万元。
经开区综合执法局还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奔驰、小米、京东等重点企业共享经验,提前发现并化解风险隐患47个。这种“政企协同,风险共防”的执法监管方式,实现了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跨区联动:让执法更精准、更高效
“无感监管”并非不监管,而是要提升执法质效。打破区域监管边界,实现信息互通、联合执法,能够有效提升执法精准度。为此,经开区与通州、大兴两区签订《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协作协议》,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试点“跨区通办联合执法”。
今年5月,在核查跨区建筑垃圾和固废违法倾倒线索时,经开区综合执法局、大兴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街道协同配合、共享信息,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4条线索核查。
经开区综合执法局还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蓝黄橙红”四色评价体系,对1万余家企业实施分类分级监管,标识化精准管理,让有限的执法资源配置效率提升30%。
据悉,经开区综合执法局正探索AI全流程智能办案系统,未来可实现“案件线索自动流转、证据链条云端对接、处罚标准智能匹配”等功能,大幅提升执法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