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本站
  • 搜全网
热门查询:车型排放标准查询4-131106153059进京车辆环保审核4-131106153059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提质增效丨北京经开区“服务早介入、风险早防范”
来源:北京亦城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5年08月06日 字体:【

  近日,北京经开区综合执法局上半年推行“无感监管+精准服务”新范式交出亮眼成绩单:非现场执法效率显著提升,达到3倍以上,污染源异常识别准确率达98.7%,为企业避免处罚金额超170万元,不予处罚案件量同比增长150%,跨区违法线索核查1天内办结,执法资源配置效能提升30%。通过科技赋能与服务前置,综合执法局以“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为抓手,构建起“问题早发现、服务早介入、处置更及时”的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体系,推动区域治理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型,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屏障。

  智慧哨兵“早发现”,AI赋能实现“秒级响应”

  经开区构建的全场景数智化监管矩阵,具体通过三方面措施实现:推动实验室危化品监管数字化,将319家实验室的危化品数据实时接入“亦智大模型”,借助AI图像识别技术,让原本依赖人工巡查的问题发现率从10%跃升至60%;建立重点单位远程监测网,将54家涉水涉气环境监管重点单位纳入其中,通过AI算法实时比对监测数据,使监测效率较市级标准提升30%以上;研发全市首个污染源AI智控助手,通过不断优化算法模型,提升异常识别精准度,最终实现98.7%的准确率。

  通过这些科技手段,非现场执法不再依赖人工上门核查,效率提升3倍以上。截至上半年,系统已精准发现违法线索199件,同步为企业提供改善建议238条,让“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监管理念真正落地。

  合规护航“早介入”,柔性执法免罚超170万元

  为实现“服务早介入、风险早防范”,经开区综合执法局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搭建“党旗引领·合规护航”政企对话平台,为98家重点企业量身定制“一企一策”合规档案,逐一梳理出400个环境风险点,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联合小米汽车、京东方显示等头部企业建立协同排查机制,共同探索行业共性环保难题,在风险早期阶段发现隐患47条;针对北京燕东微电子等重点排污单位,通过“非现场监管”驱动“执法+专家”精准帮扶,远程数据监测锁定潜在问题后,邀请生态环境部、市环保总队专家开展“产业+环保”融合培训,提升企业合规能力;对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实施“包容审慎”执法,创新推出生态损害赔偿、“道歉承诺+志愿服务”等柔性措施,既守住环保底线,又为企业留足发展空间。

  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服务模式成效显著,不仅使不予处罚案件量同比增长150%、生态赔偿启动案件量同比增长175%,还累计帮助企业避免处罚超170万元,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

  协同联动“快处置”,执法效率预期提升超60%

  为实现“处置更及时”,经开区从机制创新和技术升级两方面发力:打破区域壁垒,与通州区、大兴区签订《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协作协议》,建立“四互一共”机制,确保跨区线索快速流转、协同处置;创新企业监管模式,构建“蓝黄橙红”四色信用评价体系,逐步实现对10534家白名单企业实施“无事不扰”非现场监管,集中资源攻坚高风险企业,使执法资源配置效能提升30%;研发全市首个环保领域AI全流程智能办案系统,通过自动化流程设计、电子证据链整合等功能,推动执法效率预期提升超60%。

  今年5月,通过跨区协同机制,经开区综合执法局联合大兴区生态环境局及相关街道,仅用1天就高效核查处置4条跨区建筑垃圾和固废违法倾倒线索,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从“智慧预警”到“精准服务”,从“跨区协同”到“高效办案”,经开区综合执法局正以“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为支点,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无感监管+精准服务”模式,推进AI智慧监管系统建设,构建“天上看、地上巡、云端判”的全域立体监管体系,为全国产业功能区生态治理提供可复制的“亦庄经验”。

分享到:

  • 北京生态环境微博

  • 北京生态环境微信

  • 环境监测

  • 京环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