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尘是本市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既影响空气质量、也影响城市环境观感,治理成效直接关系着首都市民的蓝天幸福感、获得感。春季是扬尘问题高发期,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今年3-5月,北京市开展了扬尘专项治理百日攻坚行动,全力推进扬尘治理,切实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环境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3月份以来,表征扬尘污染的重点指标均实现较大幅度改善,其中,全市道路平均尘负荷同比下降21.4%,工地(场站)出口道路尘负荷平均值同比下降34.1%,全市PM10浓度同比下降12.0%,城市洁净度、环境精细化治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统筹协调、完善机制,强化问题闭环整改效果
构建“1+6+17”工作体系。编制全市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措施和要求。各部门、各区结合辖区和行业细化实施,聚焦“住建、交通、水务、园林、建筑垃圾消纳场、混凝土搅拌站”6个重点行业,实现16个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全覆盖。
夯实工作基础,将各行业的3095个施工工地、134个建筑垃圾消纳场和混凝土搅拌站、582个限额以下工地纳入清单监管。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利用“天上看、地上巡、视频查、走航测”等大数据科技手段,高效发现扬尘突出问题,助力科学精准监管,累计发现915个扬尘问题。实施闭环管理,及时督促突出问题整改,并逐一开展“回头看”复查,确保问题整改到位、闭环销号、成效巩固。开展消劣行动,对道路尘负荷“差”等级道路,实施全覆盖“回头看”复测,“一路一策”整改提升,进一步提高道路清扫保洁水平。加强帮扶指导,对60余个街道(乡镇)开展实地指导帮扶,推动属地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7部门轮流牵头,联合赴相关区开展7轮次联合督导检查,推进责任落实。
行业指导、部门联动,提升扬尘精细治理水平
相关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管行业管环保”的要求,加强行业统筹指导,组织开展施工工地、混凝土搅拌站、渣土消纳场、渣土车运输等扬尘专项治理。
研究鼓励政策,加快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技术推广应用。制定《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基坑气膜技术规范》,为使用基坑气膜技术提供安全指导。按照50%比例减免扬尘环境保护税。截至目前,共推广5项工程应用6个基坑气膜,有效控制扬尘、噪声等污染,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推进施工工地创绿创优,新增142项绿牌工地,3-5月房建、地铁工地,混凝土搅拌站周边道路尘负荷分别同比下降17.5%、46.3%、54.3%。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我们围绕重点问题、重点点位、重点区域抓落实,开展施工工地和混凝土搅拌站道路尘负荷‘削峰’行动,以‘进门查证、出门查车’制度落实和洗轮设施设备运行为重点开展专项检查,持续推广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场景应用,全面提升施工现场绿色施工管理水平”。
加强道路深度保洁,全面加强建筑垃圾消纳场所扬尘管理,建筑垃圾消纳场周边道路尘负荷同比下降53.5%。市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组织开展建筑垃圾消纳处置场所门前道路尘负荷‘削峰’行动,强化场内、场外、周边三级管控措施,场内要求生产加工设备实现厂房或结构式密闭,场外道路由专业保洁单位每日开展不少于2次机械冲刷作业,周边扬尘源实施综合治理,严查严处堆体未苫盖、道路遗撒等扬尘污染行为”。
此外,市交通委对行业施工工地实施履约保证金制度,养护工程分段实施,减少工序衔接时间,推进湿法保洁,交通行业工地周边道路尘负荷同比下降47.6%。市水务局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对问题点位全覆盖督导复查,水务行业工地周边道路尘负荷同比下降41.2%。市园林绿化局对于多次通报的高值点位下达整改通知,并对施工单位进行约谈。
基坑气膜—通州玉带河海绵城市工程
执法与引导并重,多维度推进深化治理
行动期间加大执法力度,严查扬尘违法行为。开展“每周行动日”专项执法行动,多部门联合设置夜间检查岗,在五环路和高速路等重点点位,严查遗撒等行为。对5000余家施工、运输等企业,宣贯政策、明确要求,推动落实主体责任。
市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扬尘专项治理百日攻坚行动期间,城管执法部门围绕‘土从哪里来、土往哪里去’,聚焦施工工地、渣土运输、消纳场站全环节,共查处扬尘类违法行为6165起。城管执法部门将继续会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扬尘类违法行为的监管、执法力度,为市民群众美好生活作出自己的贡献。”
扬尘问题点多、面广、易反复、难管理,巩固效果的关键在于全市持续保持重视、真正抓好各项扬尘管控措施落实、实现常态化治理。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继续会同各区、各相关部门健全严抓严管、长抓长管的长效机制,巩固提升扬尘管控成效,不断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助力空气质量改善和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