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20日,我市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累计260天,提前41天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在直接关系群众生活方面拟办的重要实事之一——全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71%(260天)的目标,成为目标任务完成最早的一年。同时,这也标志着自1999年以来,我市空气质量十一年持续改善,连续两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超过70%,实现了奥运后空气质量不滑坡的目标,大气环境质量迈上了新台阶。特别是今年国庆期间,北京以3个一级天、5个二级天的优异成绩圆满完成了庆祝成立/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受到领导和市民的一致好评。具体体现在:
一是二级和好于二级达标天数创历史新高,一级天数明显增加。截至11月20日,与2008年奥运年同期相比,达标天数增多14天,比2000年以来同期平均多50天;一级天数达到了40天,比2000年同期增加27天。
二是空气质量同期最好的月份数最多。今年1月、3月至6月共5个月达标天数为十年来同期最多;前十个月每月达标天数均超过22天,为十年来首次。
三是四级以上中重度污染天数明显减少。截至11月20日,我市四级以上天数4天,是十年来同期中重度污染天数最少的一年,比2000年同期减少19天。
四是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创十一年同期最低。截至11月20日,大气中来源复杂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十年来同期首度降至120微克/立方米以下,比2008年奥运年同期还下降4.1%;与燃煤密切相关的二氧化硫在2004年首次达到国家标准后持续下降,比去年同期下降3.2%;二者均达到近十年最低,比2000年同期分别下降50%、28%。
今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提前实现,一方面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坚强领导,中央在京单位和解放军、武警驻京部队以及周边省市的大力支持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得益于多年来坚持不懈实施污染减排措施产生的环境效应,得益于奥运期间保障措施的延续效益,更是今年第十五阶段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实施的成果。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1、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决淘汰“三高”企业。首钢完成压缩400万吨产能的第一阶段调整目标,为2010年底前冶炼、热轧全部退出打下良好基础。在市中心区140多家污染企业搬迁、停产、转产,23条污染严重的水泥立窑生产线和149家粘土砖厂等企业关停的基础上,今年北京继续加快工业结构调整,顺义北京特种水泥厂等一批污染企业停产,东南郊有污染的化工企业全部停产搬迁,仅北京焦化厂停产每年就减少煤耗约300万吨。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至73.2%。
2、优化能源结构,深入治理煤烟型污染。今年全市天然气使用量预计将达到65亿立方米,比2008年再增加4亿立方米。全市天然气使用量从1998年3亿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65亿立方米,增加了14倍,优质能源的比重超过62%。在城中心1.6万台14兆瓦以下燃煤锅炉、4.4万台燃煤炊事用具改用清洁能源的基础上,今年又有海淀、丰台、朝阳6家21台20吨以上燃煤锅炉已改天然气或热力。制定了严格的燃煤锅炉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国华、华能、高井、京能四大燃煤电厂完成高效脱硫、除尘、脱氮治理,污染控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市1462座加油站、1387辆油罐车和52座油库完成油气再循环回收治理。实施绿色采暖工程,随着今年东城、西城、宣武区又有7.2万户平房居民告别小煤炉,用上了清洁、安全、舒适的采暖设施,历时8年16万户核心区文保区平房居民“煤改电”工程圆满落下帷幕,累计16万户居民告别小煤炉,改用清洁的采暖方式。
3、积极淘汰高排放污染车,强化机动车污染控制。今年全市在控制机动车污染方面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加快淘汰黄标车。截至11月18日,淘汰改造了99360辆黄标车,占18.2万辆参检黄标车的54.4%。几年来累计更新淘汰了5万多辆出租车、1万多辆老旧公交车,实现了公交、出租车基本达到国Ⅲ以上水平的目标。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基础上,公交等公共服务行业新购机动车还优先选用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等污染排放低或零排放车辆,年内达到1000辆;组建了拥有2万多辆车的“绿色车队”,用于替代城市保障用黄标车。目前尽管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以超过年均10%的速度快速增长,已超过390万辆,但与机动车排放有关的污染物浓度保持了稳中有降。主要原因除了加快高污染排放车的淘汰更新之外,北京以领先全国两年左右的速度不断严格机动车新车排放标准,实现了9年从国Ⅰ标准到国标准的跨越,达到了欧洲现行标准的水平。今后将适时推出国Ⅴ标准的实施。
4、深入开展“绿色施工”,加大扬尘控制力度。全面展开以“绿色施工”为主的工地扬尘污染防治行动,针对城市建设规模大、扬尘污染突出等问题,制定了施工工地环保标准和“5个100%”要求,加强对物料生产、运输和基建全过程的“绿色管理”,并加强执法监管,有效控制扬尘污染。推行道路机扫、吸尘、保洁一体化作业,提高道路保洁水平。推广保护性耕作、生物覆盖,开展秸秆禁烧检查,控制农业大气污染。
5、加强区域联动与合作,不断完善环保管理机制。今年以来,我市与周边地区加强防治大气污染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华北地区区域污染防治协调机制、监控网络体系、环境质量管理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共同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等6省区市建成并投运燃煤机组脱硫装机2645.5万千瓦。“区域联防联控”等环保管理机制不断创新,环境法制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多元化发展,环境科研和技术进一步强化,为环境质量的改善搭建了良好平台。
尽管2009年我市空气质量目标提前完成了,但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道路仍然曲折而艰难,我们仍然还有近20%的天数空气质量还没有达标,与国家标准、市民期望和宜居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北京将继续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要求,继承奥运宝贵环境财富,加大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力求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持续改善首都大气环境质量,首都生态体系和环境质量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