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12点,市环保监测中心发布的空气质量日报显示,2009年最后一天的空气污染指数为55,空气质量为良。12月,我市空气质量一级7天,二级15天,三级8天,五级1天,达标天占全月天数的71.0%,比去年同期多4天。至此,今年我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累计达到285天,占78.1%,比去年多11天,比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260个达标天多25天,实现了空气质量连续11年持续改善。
今年的空气质量改善,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全年目标完成时间早。今年提前41天完成全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是自1999年以来完成全年目标时间最早的年份。
二是达标天数明显增多,四级以上中重度污染天数明显减少。今年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285天,比2000年以来同期平均高16.8个百分点,四级以上天数 5天,是十年来同期中重度污染天数最少的一年,比2000年同期减少18天。
三是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明显,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创11年同期最低。据初步统计,大气中来源复杂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11年来同期降至120微克/立方米左右,比2008年奥运年同期还下降约0.8%;与燃煤密切相关的二氧化硫在达到国家标准后持续下降,比去年同期下降5.6%;二者均达到近11年最低,比2000年同期分别下降52.1%、25.3%。
回顾2009年,我市空气质量总体上较好,其中1至9月份达标天数均超过2000年以来同期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于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今年受外来沙尘影响天数与去年基本持平,仍为11天,但影响时间明显偏短,直接由沙尘引起的中重度污染天数由去年的6次减至今年的1次。另一方面是由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多年来持续采取的空气质量管理措施发挥了综合效果。
首先是全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淘汰高排放污染黄标车,积极控制扬尘污染。坚决淘汰“三高”产业,又有顺义北京特种水泥厂等一批污染企业停产;今年淘汰高排放污染黄标车超过10万辆,在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00万辆的情况下,与机动车排放有关的污染物总量没有增加;深入开展“绿色施工”,制定了严格的绿色施工标准,加强对物料生产、运输和基建全过程的“绿色管理”,并加强执法监管,有效控制扬尘污染。
其次是优化能源结构,深入治理煤烟型污染。今年全市天然气使用量预计将达65亿立方米,比2008年再增加
第三,广大市民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为全年环境保护目标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平房“煤改电”、黄标车淘汰和污染企业搬迁等环保重点工作,广大市民都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仅以黄标车淘汰工作为例,截至
尽管2009年我市空气质量目标提前完成了,但大气环境质量与国家标准、市民期望和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后,北京将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要求,继承奥运宝贵环境财富,加大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继续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进程,强化水污染治理,控制噪声污染,全面推动各项环保工作和首都生态环境质量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