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中心与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共同发布了第10次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结果。该调查于去年年底开展,从市民环保认知水平、关注程度、环保态度等方面,考量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总体关注度持续较高,连续十年超八成受访者表示“关注”环境保护。2013年,北京市居民最关注空气质量(90.2%)、环境卫生(88.3%)和水环境质量(84.7%)这三个环境问题。居民对PM2.5的知晓率达85.5%,比上一年(24.2%)有大幅提升,41.3%的受访者认为PM2.5对人体健康有危害;90.2%的受访者表示最关注空气质量。
市民如此关注空气质量,那么在他们心目中,什么才是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呢?调查结果显示,91.4%的受访者认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导致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燃煤排放的污染物(78.7%)贡献紧随其后,工业粉尘(61.4%)、道路和建筑施工扬尘(56.4%)也对大气污染贡献较大。对于在2013年被热议的“餐饮油烟”也有39.2%的人选择。这与北京市开展的PM2.5来源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12369环保热线的知晓率为38.3%,曾拨打过该热线的占3.0%。从打过热线的被访者反馈来看,12369环保热线对解决环保相关问题的作用较为明显(63.4%的受访者认为“帮助非常大”或“比较大”,3.3%的受访者认为“帮助比较小”或“完全没帮助”)。此外,18.3%的被访者表示“知道”世界环境日,其中准确填写出该日期的占52.7%。
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46.6%的受访者最赞同“和谐观”――认为要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8.6%的受访者最赞同“环保优先论”,还有16.9%认为现在“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关注环境保护”,坚持认为“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的仅占7.9%。当问到“如果政府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向市民征收环境税,您持何种态度”时,50.1%的受访者明确表态“支持”(非常支持16.4%、比较支持33.7%),也有43.3%“不太支持”(25.8%)或“不支持”(17.5%),还有6.6%“强烈反对”。
关于公众获取环保信息的渠道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传统媒体、户外媒体和新兴媒体是目前居民获取环保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具体而言,平时主要通过电视(94.5%)和报纸(53.0%)等传统媒介了解环境保护信息的受访者比例相对较高,而通过门户网站(33.2%)、社交媒体(32.2%)等新媒体以及人际渠道了解环保信息的受访者比例相对较低。同时,在所列12种环保宣传方式中,新闻报道和公益广告最受北京市居民欢迎。总体上,有88.2%的居民表示最喜欢通过新闻报道了解环保知识,71.2%最喜欢公益广告形式,还有的最喜欢标语口号(35.8%)、文艺活动(31.2%)、传单页/宣传册(29.6%)、影视剧/情景剧(28.3%)等。相比较而言,城镇居民、男性居民更喜欢新闻报道、标语口号传单页/宣传册等严肃、简练的环保宣传形式,农村居民、女性居民则更喜欢公益广告、文艺活动、影视剧/情景剧、主题展览等温暖、轻松、生动的宣传形式。
被访者不仅对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表现出了较高的关注度,同时自身在日常生活中也多能做到“随手关灯”、“顺手关水龙头”等。调查结果显示,随手关灯(94.3%)和顺手关水龙头(95.3%)已经内化为超九成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87.4%的居民有节约用水意识,76.6%的居民会尽量使用节能电器,71.3%的居民经常绿色出行。但在“做环保志愿者”、“每年参加植树活动或领养一棵树”、“向有关部门投诉环境问题”等方面参与度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参与环保的意愿较高,认为环保与个人关系越密切的参与意愿越高。总体上,有94.3%的受访者认为环保与自己关系密切,79.7%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与环保。在愿意参与环保的受访者中,选择参与环保的方式较为多样,可归纳为三类,即倡导型、实践型和公益型。倡导型中,有54.2%的受访者表示会“呼吁社会公众参与环保”,43.8%倾向于“建议单位领导节能、减排或防污等”;实践型中,52.4%表示将从“改变不环保的生活习惯”开始融入环保,50.8%表示会“消费有益于环境的物品”,还有44.9%注意以身作则,“教育子女养成环保意识和习惯”;公益型中,选择亲自“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的居多,占52.9%。
调查结果显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入人心,74.7%的受访者选择参与环保的首要原因是“出于社会责任感”;另外,16.2%的受访者参与环保主要是为了“改变自己不环保的生活习惯”,7.7%意在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子女或家人养成环保习惯”,还有1.1%是“希望获得他人的好评”。
针对2013年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结果,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环保部门将充分研究运用此次调研数据,细分受众群体,把握对象需求,突出重点内容,创新传播渠道和方式,有针对性、分层次、多角度开展宣传引导工作,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更多依靠公众力量,推动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等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