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本站
  • 搜全网
热门查询:车型排放标准查询4-131106153059进京车辆环保审核4-131106153059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当前位置 > 首页 > 首页 > 详细信息
全文实录 | 北京市生态保护新闻发布会
来源:生态处,宣教处 时间:2021年05月21日 字体:【

  导语:5月20日上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举行了北京市生态保护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曹志萍介绍了北京市生态保护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春兰参加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宣传教育处处长郭萌):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的北京市生态保护新闻发布会。

  再过两天,就是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维护首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积极营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然生态环境。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将向大家介绍北京市生态保护工作相关情况。

  首先,向各位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嘉宾: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曹志萍;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春兰。

1

  下面,请曹志萍处长介绍北京市生态保护的思路、举措和成果。

2

  曹志萍: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在此,首先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北京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宣传表示衷心感谢。

  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强调,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近年来,北京市严格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持续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连续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深入开展水生态保护修复。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积极营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然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自然生态保护相关工作,总体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北京的生态基础本底及生物多样性调查情况,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情况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情况。

  首先向大家介绍北京市的生态本底情况。

  生物多样性通俗地说就是生物的多样化,是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总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北京市地处太行山、燕山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两山围合出西、北环山,东、南向海的半包围地形,被专家们称为“北京湾”。海拔高差超过2000米,地形地貌复杂,分布有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以及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蓟运河和大清河五大水系,有森林、灌丛、草丛、草甸、湿地等生态系统类型,北京市生境类型多样,在京津冀生态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北京市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0.17%,植物种类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8%。北京最重要的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两山两河”区域,两山是指燕山、太行山,两河是指永定河流域和潮白河流域,这里是2018年2月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区域所在地,这里孕育了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北京城历史发源的自然物质基础,也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基底和生态屏障。

  此外,由于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区,北京也成为世界上鸟类最为丰富的首都之一。目前北京有确切记录的鸟类占全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在我国北方城市中独一无二。

  接下来向大家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相关开展情况。

  北京市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是说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往往涉及到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跨度的慢变量,因此要想进行科学保护必须持续开展调查和监测评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要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评估,这项工作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我们要通过聚焦重点物种,摸清生物多样性底数和影响因素,通过掌握重要生态系统,重点物种及栖息地的情况,评估保护成效,通过优化和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趋势。

  在制度设计方面,2021年4月16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将于2021年6月5日起实施,其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以法治方式落实中央要求;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内容纳入了市委生态文明委年度重点工作,把开展本底调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措施写入了《北京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予以推进落实。

  在具体工作方面,按照生态环境部相关技术标准,2020年,我们将全市划分为212个网格,对部分网格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鱼类、昆虫、藻类等物种多样性开展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还制定了北京市2021—2025年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案,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调查网格全覆盖,动态摸清全市生物多样性的本底情况。

  2020年调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这里向大家简要介绍。我们在2020年的调查工作中,实地记录到各类物种共5086种。发现了70种北京新记录种,其中,苔藓植物40种,维管植物3种,昆虫16种,大型真菌11种;中国新记录种12种,包括大型真菌11种,昆虫1种。我们计划利用3至5年的时间,在完成一轮全市212个网格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分析整理调查成果,形成北京市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

  在中心城区,我们经常发现东北刺猬、黄鼬等动物,也发现了日本松雀鹰、红脚隼等猛禽,反映了近年来中心城区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更丰富的栖息地。

  在平原区发现较多的白头鹎、啄木鸟等林鸟,也发现黑斑侧褶蛙、中国林蛙、赤峰锦蛇等两栖爬行类动物,以及马口鱼、黑鳍鳈等鱼类,表明近年来通过百万亩造林绿化、郊野公园建设及河湖湿地恢复,拓展了城市的绿色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也更加丰富。

  生态涵养区是北京市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富集区。近年来园林绿化、水务、规划和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各个部门通过坚持生态保育,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栖息地保护、水生态恢复等措施,使得北京市生态系统质量最好的区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调查发现有青头潜鸭、褐马鸡、大花杓兰、轮叶贝母等受威胁物种,也发现了豹猫、棘角蛇纹春蜓、紫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数量较多的野猪、软枣猕猴桃、刺五加等北京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在这里,我也请各位媒体朋友关注一下我们在去年和今年的《公报》(2019年和2020年的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里面放的几张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其实每一张图片后面都是有生态价值故事的。比如说我们在2019年的《公报》中放了金雕、大花杓兰和豹猫的图片。金雕是空中霸王,食物链的顶级消费者,按照生态金字塔理论,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生态系统是健康和稳定的,能够给它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丰富的猎物资源。大花杓兰是北京市的一级保护植物,野外植株非常稀少,近年来通过各项生态保护工作,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升,特别是人为干扰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所以对于大花杓兰等珍稀植物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豹猫的出现代表了存续着自豹猫以下完整的食物链,也代表着生态系统相对的健康。

  2020年的《公报》中,我们放了棘角蛇纹春蜓,它是国家的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生存环境要求非常严苛,由于它在稚虫时期是在溪流中度过的,生长过程中会受到水质和水生植被等条件的影响,所以有棘角蛇纹春蜓出现的地方,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地优良的水质和丰富的水生植被。同时大家还可以看到黑鳍鳈和北京水毛茛,它们对水质要求很高,有它们在的地方就指示当地的水环境质量是非常好的。黑斑侧褶蛙等两栖爬行类动物对栖息地的要求特别高,那么它的存在说明了我们栖息地保护工作的积极成效。

  第二项向大家汇报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连续六年提升。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从刚刚发布的《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可以看出,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持续向好,实现了六年连续提升。

  近年来,北京市按照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于每年初对上一年度全市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开展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发布。评价结果显示,全市EI六年连续攀升,由2015年的64.2增长到2020年的70.2,增长9.3%。首都功能核心区、中心城区、平原区EI指数均有较大增长,其中平原区EI提升最大,达到16.9%,首都功能核心区EI提高了15.1%,生态环境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全市平均增幅,优良生态环境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本市坚持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污染减排“减法”的同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南水北调、平原区百万亩造林工程及其他绿化工程,做好扩大环境容量的“加法”,使生态环境状况不断稳步向好。

  第三部分介绍一下北京市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促进“两山”理论落地生根。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我们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重要抓手,去年印发实施了《北京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管理办法(试行)》,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实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目前,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涵养区中,延庆区、门头沟区、密云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个称号。怀柔区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2020年四个命名区(延庆、密云、门头沟、怀柔)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均达到“优”等级,各相关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不断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两山”转化典型,促进生态富民、绿色发展。比如延庆区以筹办冬奥会、举办世园会为契机,对标国际一流,发展冰雪运动、旅游休闲等绿色产业,凝炼成点绿成金的“延庆经验”,促进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发展。门头沟区通过创建工作终结了千年的采煤史,开展永定河生态治理,打造“绿水青山门头沟”品牌,形成了“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的转化模式。密云区举全区之力,为首都守住“一盆净水”,形成了如“蜂盛蜜匀”、“古北水镇”等“两山”样板。怀柔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怀柔科学城”,搭建“国际会都”,打造“中国影都”,实现了“科技创新+会议休闲+影视文化”三驾马车共进,助推“两山”理论落地生根。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落实《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继续以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指引,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升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筑牢首都生态屏障,让绿水青山成为大国首都的亮丽底色。

  自然生态保护领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还有很多新的挑战和难题需要我们去克服和解决,在这里我们也衷心希望能够和各位媒体朋友加强合作交流,借助各媒体平台逐步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传递出去,助推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民行动。

  我主要的发布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曹处!刚才曹处从北京生态本底及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三方面情况对北京生态保护做了多角度介绍,通过曹处的介绍大家也初步了解到,“两山两河”北京湾的生态格局孕育了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北京正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以摸清家底,北京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连续六年提升,以及北京市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践行“两山”理论。

  接下来是记者提问时间。请提问。

  中新社记者:谢谢!我注意到我们发布的公报中提到了一个对于环境质量敏感的指示物种,想问一下这个说明了什么?发现新记录物种又能够代表什么?

  主持人: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刘春兰副院长回答。

3

  刘春兰: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特别好,对环境质量敏感的指示物种和新记录的物种也是我们科研工作非常关注的两个方面,下面我就分别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先说一下指示物种,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质量有综合指示性作用,有一些物种它的生存对生境要求特别严格,这类物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通俗一点说就是如果有这些物种的分布,就能天然地指示当地某种或者多种环境质量指标。所以在去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示物种,下面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北京的水毛茛和黑鳍鳈是被专家公认的良好水质的指示物种。去年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在海淀、昌平、密云等地的河流中,发现了这些指示物种,表明城市河流的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萤火虫。萤火虫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特别高,它需要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茂盛的植物,还对光特别敏感,就是说有光干扰的地方它是不会生存的。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的萤火虫过去一段时间在我们身边确实有所减少,但是在去年的调查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不仅是在海淀、门头沟还有平谷山区调查到了萤火虫,而且在东城、海淀、石景山、大兴区等地的城市公园也调查到了许多萤火虫。对空气、水、植被、光条件敏感的萤火虫在城市公园被大量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也指示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接下来我再介绍一下您刚才提到的新记录种。去年我们确实调查记录到了一些中国新记录还有北京新记录种,新记录种的发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绝大多数新记录种的发现是由于历史的调查还有基础研究不充分,没有人发现它、记录它,实际上这些物种在自然界中可能一直是存在的,只是不被人类所认知。还有一些物种的鉴定还不具备条件。此次调查一共发现了70种新记录种,这些物种绝大多数都是苔藓、昆虫和大型真菌等不太被科学家、公众所关注到的物种。

  举个例子,就拿苔藓来说,苔藓的生境特别特殊,一般生活在特别隐蔽的小生境中,而且有好多苔藓是在特殊的生长周期才能够被发现,绝大多数是有孢子体的时候才能被发现。所以以往的调查很少涉及到苔藓。而我们去年调查中是包括了苔藓专题调查的,在去年一共记录到了40个新记录种。能够看出,像苔藓、昆虫、大型真菌这一类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我们也期待在未来持续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能够发现更多的北京新记录和中国新记录,谢谢!

  主持人:谢谢刘院长!请继续提问。

  新京报记者:我想问一下(去年调查发现的)中国新记录物种中有一个昆虫,是什么?能大致介绍一下这个种类吗?

  主持人: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刘院长回答。

  刘春兰:2020年发现了中国新记录种12种,其中昆虫1种,是玛理短跗天牛 (Miaenia maritima Tsherepanov,1979),在调查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基础上,我们计划利用3-5年的时间,在完成一轮全市212个网格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分析整理调查成果,形成北京市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

  其实世界上存在很多的昆虫,据权威的调查,世界上一共有大概300万到1000万种昆虫,但是能鉴定出来的只有大概100万种,所以能鉴定出来的最多只达到了总数的四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以北京为例,北京有记录的昆虫大概是4000种,但是据估计,它只占北京市所有昆虫的大概十分之一。我认识一个专门做昆虫鉴定的专家,她鉴定出来的昆虫都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所以她就跟我说,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叫“美英”的昆虫吗?而且她主要做昆虫里面的天牛,她说光叫“美英”的天牛就有几十种,所以可以看到昆虫种类特别多,而且能鉴定出来的又特别少。所以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调查还有研究工作等待着科技工作者去攻关,谢谢!

  主持人:谢谢刘院。请继续提问。

  北京日报记者:想问一下曹处,您刚刚提到了生物多样性调查,想问一下调查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如何保证手段和结果的科学性?下一步有什么安排?谢谢。

  曹志萍:谢谢您的提问。在此之前,其实北京市的各个有关部门,包括园林绿化部门、农业部门以及科委等陆陆续续都开展过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也都取得了非常多有价值的成果。我们这一次的工作跟以往的工作相比有几个特点。

  首先这一次开展调查的方法是统一的。调查团队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植物所、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国内相关领域领先的单位组成,调查单位也结合了中科院植物所、动物所、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等科研机构和民间机构的公开数据库,调查采用的技术规范与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生物多样性数据获取方法是一致的。

  第二是这一次覆盖的区域特别广泛。既调查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山区,也覆盖了平原区和中心城区,既重点关注了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的生态空间,也涉及了城市绿地、郊野公园等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区域,实现了空间类型的全覆盖。

  第三是我们涉及的物种类群众多,生物多样性调查有点类似于自然界的“人口普查”,它不仅涉及物种调查,也涉及生态系统类型的调查,不仅关注重点和明星物种,也涉及苔藓、昆虫、藻类、大型真菌等平时关注度较低的类群,实现了类群的全覆盖,重在掌握本底情况,并且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质量和人类活动的相关关系。

  最后是我们的调查手段是非常多样的,调查在依靠人工开展调查的基础上,同时还采用了红外相机、激光雷达、环境DNA、无人机、调查采集信息系统等多种辅助的技术手段。如利用野外布设的红外相机,我们记录下大量珍贵的野生动物影像,仅在西北部山区就观察到了140余条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的分布信息。利用调查采集APP能够实时快速的记录物种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联合园林绿化、水务、规划和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共同编制相关的保护规划,整合挖掘历史数据,形成各部门的工作合力,促进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另外还有一点,有些我们发现的物种其实非常有价值,但是没有进行公开的报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担心过度的关注和热情,可能会对野生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在这里我们也请媒体朋友帮助我们呼吁,广大市民在关心生物多样性工作的同时,不要刻意的为了偶遇野生动物去“打扰”它们。无论是城里还是城外,慢慢习惯与野生动物在保持安全距离下的和谐共处。北京既是我们的家园,也是野生动物的家园,谢谢您!

  主持人:谢谢曹处。请继续提问。

  中国环境报北京记者站:我想问一下刚才曹处的发言中提到了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连续6年实现增长,能否具体说明一下这项工作是如何展开,现在进展如何呢?

  主持人:谢谢您的提问,请曹处回答您这个问题。

  曹志萍:谢谢您的关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也就是EI指数,是国家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中的一项指数,它用于评价各地的生态环境优劣水平。这个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生物丰度、植被覆盖度、水网密度、土地胁迫、污染负荷等五个分指数系列。我们通过遥感卫星、实地布点监测等方式,对植被、水域等以及反映环境质量的相关指标进行监测,获取客观数据,并且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对上一年度全市及各区EI开展评价,评价结果通过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向社会发布。对于掌握北京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反映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适应新时代对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的要求,满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瞄准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北京的生态定位,提升生态保护工作精细化水平,我们目前正在组织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及本市相关技术单位,以国家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提出本地化的优化方案,构建符合超大城市特征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进《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等系列标准制定与发布实施,在定期开展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同时,探索开展建成区,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空间,重点生态修复工程等三个专题评价,推动评价结果应用于信息发布、补偿激励、各类保护政策等各方面,推进形成与之相挂钩的管理体制,持续推动在EI指标体系的引导下,切实推进生态保护工作水平的提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谢谢!

  主持人:好的,谢谢曹处。请继续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记者:我注意到刚刚提到大花杓兰等受威胁物种,请问他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威胁,后续将采取什么措施?

  曹志萍:非常感谢您的关注。我们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的一个目的是基于部门职责,关注客观的调查记录。具体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由相关部门依职责负责开展。我们向大家报告记录到这些物种,是反映了这些物种的客观现状,通过这些记录也可以反映各个部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效。

  主持人:好的,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今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呵护自然人人有责”,我们也在此呼吁大家身体力行保护生物多样性。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到:

  • 北京生态环境微博

  • 北京生态环境微信

  • 环境监测

  • 京环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