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本站
  • 搜全网
热门查询:车型排放标准查询4-131106153059进京车辆环保审核4-131106153059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当前位置 > 首页 > 首页 > 详细信息
全文实录 | 北京市生态保护新闻发布会
来源:宣教处 时间:2022年06月10日 字体:【

  导语:2022年6月8日上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举行了“北京市生态保护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曹志萍介绍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开展情况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区的生物多样性相关特色情况。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所长李俊生、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王海华参加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1

2

  主持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处处长郭萌):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北京市生态保护新闻发布会,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良好生态本身也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今天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北京市生态保护的相关工作,重点从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开展情况,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特色等三个方面进行通报。

  首先向各位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嘉宾: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曹志萍、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王海华。我们还特别邀请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所长李俊生,李俊生所长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学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谈判核心技术专家,本市生物多样性调查首席专家,欢迎李俊生所长。

  下面请曹志萍处长向各位介绍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开展情况以及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区的生物多样性相关特色情况,有请曹处。

3

  曹志萍(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在此,首先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北京市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的关注表示衷心感谢,推进自然生态保护的全民行动,离不开各位的大力支持。

  去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昆明召开,在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规划自然资源、园林绿化、水务、农业农村等各部门严格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制度框架,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体系不断完善,重要生态空间得到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重要生态系统和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深入,共同促进了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下面,我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向大家介绍自然生态保护相关工作。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开展情况;第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相关工作开展情况;第三、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区的生物多样性相关情况。

  首先向大家汇报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情况。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推进统筹设计、强化各部门协同。近年来,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一是严格落实去年发布实施的《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会同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园林绿化、水务、农业农村等各部门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深化生态保护制度运行与法治保障。二是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市委生态文明委年度重点工作,逐年压茬推进,统筹提升保护水平。三是连续两年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措施写入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其中,今年首次制定了北京市生态保护2022年行动计划,实现了部门协同、市区一致,目前正在按计划有序实施。

  同时,生物多样性保护又是一项非常需要基础性调查的工作。在去年的新闻发布会上,我向大家报告过北京的生态基底以及它孕育的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想要做好生物多样性各项保护工作,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本底和变化情况。但说到变化情况,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是需要考虑大的空间尺度和长的时间序列,是一个慢变量,所以我们需要开展持续的调查监测。

  自2020年以来,我局按照生态环境部相关技术标准,持续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2021年度调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在这里向大家简要介绍。2021年,实地记录到了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群系65种,分属森林、灌丛、草丛、草甸与草原、湿地等类型。结合2020年的调查数据,这两年累计记录94种。

  2021年,实地记录各类物种共3702种,结合2020年的调查数据,两年累计记录到6283种。其中高等植物1804种,脊椎动物371种,昆虫2580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50种,藻类475种,大型真菌803种。

  2021年实地记录北京新记录种17种,包括苔藓3种,维管植物1种,昆虫3种,大型真菌10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6种,全部为大型真菌。

  刚刚说到的是阶段性调查结果,我们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在完成一轮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会同相关部门,结合历史数据,分析整理相关数据,更全面的掌握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情况。

  通过生物多样性调查,我们发现全市各功能区生物多样性情况各具特色。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优良,是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也是全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市95%以上的生态保护红线和97%左右的自然保护地均位于生态涵养区。实地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涵养区分布着全市近90%的物种,共有各类物种5578种,是北京名副其实的天然生物资源库。平原区生态建设修复力度空前,是生物多样性提升的重要潜力区。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平原区(通州、顺义、大兴)共记录到各类物种1668种,包括对水陆环境质量敏感的黑斑侧褶蛙、对人类干扰敏感的萤火虫、以及对食物可获取性敏感的猛禽长耳鸮和雀鹰等,说明平原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生物多样性有所恢复。中心城区承载着全市50%以上的常住人口和超过70%的GDP,近年来生态环境改善显著,是广大市民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触生物多样性的集中体验区。实地调查结果显示,中心城区共记录到各类物种2232种。包括鸳鸯、普通鵟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黄鼬、黑鳍鳈和黑斑侧褶蛙等市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表明中心城区虽然人口密度较高,但仍保存有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区域,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条件较好的栖息地环境,为市民提供了最直接的生态服务功能。

  在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中,我们频繁记录到一些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有一定指示作用的指示物种。近十年来,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指示生物在全市频繁出现。在这里给大家汇报几个典型。

  一是水生生物的情况。诸多生物依赖于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其种类和数量可起到良好的指示作用。比如黑鹳需要觅食地水质清澈、食物丰富,调查结果显示,黑鹳的分布范围已从房山扩展到整个生态涵养区,数量也大大增加。北京水毛茛需要生长于清澈、流动的水体中,调查发现在怀柔和密云均有分布,而且比原来的记录范围都有所扩大。其他清洁水体指示物种如黑鳍鳈、宽鳍鱲等也出现分布范围扩大和数量增多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北京市水生态环境改善情况。

  二是陆生生物的情况。通过我们的调查,在全市16个区均记录到猛禽,哺乳动物中的豹猫广泛分布于山区,黄鼬也经常出没于中心城区。食肉动物的广泛分布一定程度上表明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全市域都具有较为完整的食物链,生态系统较为健康。

  三是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区域相关情况。近十年来,北京市水务、园林绿化等部门,还有相关区在永定河流域开展了生态走廊建设、综合治理和一系列生态修复工作,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流域生态系统连通性明显提高,为恢复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2020-2021年,在永定河流域调查记录到各类生物3600余种,其中记录鸟类200余种,超过调查记录鸟类种数的80%,涵盖了猛禽、游禽、涉禽、攀禽、鸣禽和陆禽六大生态类群。记录到鱼类30余种,包括黑鳍鳈和宽鳍鱲等保护物种和指示物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永定河生态修复的工作成效。

  四是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的相关情况。城市绿化隔离地区是指第一道和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为主的城乡结合部地区。我们在工作中也非常重视两道绿化隔离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在“十三五”期间,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18.6%,绿地斑块连通性增强,破碎度下降,斑块的连片聚合程度上升,生境质量不断提高,为生物提供了更多优质的栖息地。尤其是在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实地记录到各类物种1300余种,其中高等植物400余种,不仅包含大量乡土树种,还包括众多的野生地被植物;鸟类近百种,包括了红隼、雀鹰、普通鵟等猛禽;鱼类20余种,包括了黑鳍鳈、宽鳍鱲等清洁水体指示物种;哺乳动物包括蒙古兔和岩松鼠等;两栖动物包括金线侧褶蛙和黑斑侧褶蛙等;此外,还记录到400余种昆虫、40余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100余种藻类和100余种大型真菌。综上表明,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保有适宜生物生存的自然生态空间,物种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生态系统质量较为健康,生态修复效益已初步显现。

  第二项向大家汇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为落实《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相关要求,2021年9月,北京市发布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并统一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其中,建立了以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统领的评价指标体系,EI指数涵盖环境质量、生态系统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是一个统筹考虑城市尺度环境质量、生态空间格局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状况的综合性指数,反映了评价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建立这项指数的目的是发挥引导作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全市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0.8,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高。从不同功能区看,首都功能核心区EI比上年提高了2.9%。中心城区EI比上年提高了2.6%。平原区EI比上年提高了2.4%。生态涵养区稳定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EI比上年提高了1.1%。

  近年来,城市生态保护也是我们一个工作重点,在这方面我们积极探索,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生态品质。2021年,我局首次开展全市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其中,中心城区的植被覆盖指数优于全市集中建设区的平均值,东城区、西城区绿地服务指数分别位居全市第一、第二,西城区绿视率位居中心城区前列。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绿视率这个指标,绿视率是指人视野范围中绿色植物的占比。我们从去年开始,按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开始探索绿视率的监测评价工作,这也是集中建设区评价体系中的一项特色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城市区域的生态质量。该指标是城市更新和生态保护修复效果的表征之一,反映了在既有的城市绿地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的见缝插绿、疏解建绿、微小绿地建设的成效,未来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发挥它的作用,为广大市民的绿色获得感开展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除了绿视率这一特色指标,我们还在全市的评价体系中首次纳入了自然岸线保有率这一指标。生态环境部《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要求,要结合生态修复、边坡修复等工程,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缓冲带建设,逐步恢复河湖自然岸线,加强水陆生态交互,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自然岸线保有率这个指标。我简要解释一下,自然岸线一般是天然的或整治修复后具有自然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水体岸线,自然岸线保有率就是指自然岸线长度占总岸线长度的比例。经过监测与评价,2021年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为67.9%,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等重要河流自然岸线保有率已经达到了75%,这一指标的提出有利于促进科学地开展生态修复,增强河湖岸线连通性,构建近岸地带物种栖息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良好自然条件,努力实现“人水和谐”。

  第三部分介绍一下三个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区的生物多样性相关情况。

  2021年,海淀区和怀柔区被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平谷区被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截至目前,北京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已覆盖延庆、密云、门头沟、怀柔和平谷等五个生态涵养区,并延伸到中心城区。2021年的3个被命名区通过积极开展示范创建,生态环境质量均持续改善,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海淀区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夯实生态本底,打造百姓身边的绿色生态空间,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翠湖湿地公园坚持重在保护、最小干预的原则,形成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完整的生态链,给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栖息生境,具有城市生态保护的示范意义。

  平谷区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既形成了“生态桥”的治理模式和转化模式,又保护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近两年,在平谷区我们还记录到了蒙古兔、亚洲狗獾等哺乳动物,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平谷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稳定。

  怀柔区立足生态涵养区的定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生生物栖息地连通性得到了显著提升。近年来,怀沙河怀九河范围内拆除了40余个小型水坝,实施了生态修复工程,水体与岸线连通性大幅提高,调查记录到的鱼类种类和数量均有明显增加,特别是记录到了北京市二级保护鱼类中华多刺鱼,一定程度上可表明该区域水质清洁、生态向好。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的是,近年来,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公众和社会各界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情,感受到了全民行动的力量。市民朋友们积极参加“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六五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和实地科普活动,主动为保护建言献策;媒体朋友们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引导公众自觉践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可以说,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初步成效是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获得的。

  未来,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还面临着许许多多新的挑战,在保护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需要给生物多样性保护让渡一些空间和便利,也将会增加一些城市维护、管理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践行对生态更加友好的城市管理理念。也特别需要媒体朋友广泛的宣传和引导,需要广大市民朋友的理解和包容,达成更多的保护共识,形成更多的一致性行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

  我今天汇报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曹志萍处长。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请提问。

  【媒体问答】

  《中国环境报》北京记者站记者:在刚刚的发布中多次提到了调查发现猛禽、食肉动物等,请问猛禽、食肉动物对生态环境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它们能说明什么?谢谢。

4

  李俊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所长):谢谢主持人,也感谢记者的提问。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什么是食物链?我们知道,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或者是能量流动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这个消费者有时候我们也叫做捕食者共同构成,消费者又可分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甚至到顶级消费者,许多条食物链组成复杂的食物网,这是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我们都知道,很多食肉动物属于高级消费者,它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在表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程度方面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比如说鸟类当中的猛禽它就是一个顶级消费者,它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它们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动物群落有着一个自上而下的调控作用,同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刚才曹处长也提到了,我们北京发现了很多的猛禽,像红隼、普通鵟等,都有这样的作用,顶级消费者维持一定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该地区的食物链是相对完整的,也可以从侧面反映这个地区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所以在我们生物多样性调查过程中,在关注所有物种的基础上,可以重点对顶级消费者进行一个调查记录,因为他们是这个区域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天然指示者,谢谢。

  《北京日报》记者:在2021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首次提到了自然岸线,能不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工作进展,谢谢。

5

  王海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感谢您的提问。刚才曹志萍处长介绍了自然岸线的概念,它一般是指天然的或整治、修复后具有自然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水体岸线,我们关注自然岸线保有率是因为自然岸线是水、陆生态系统交互的关键区域,也是生物的重要通道,体现了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对维护生态安全,构建高质量的生态廊道,提高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我举两个例子,比如说自然岸线为青蛙等两栖动物提供了良好的“交通”环境,它们在水和陆地之间实现了通行自由。再比如对于鸟类来说,自然岸线就好比一些鸟类的“补给站”和“中转站”,它可以及时的补充食物和水分。设立自然岸线保有率这个指标,我们的初衷就是想引导、强化岸线的保护与修复,有效地增加近自然化的生态空间,增强水域、陆地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协同性,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在2021年,市生态环境局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评价的结果显示,2021年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为67.9%,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以及潮白河、温榆河等这些重要河流的自然岸线保有率都在75%以上。值得一提的是,通州区2021年自然岸线的保有率比2020年增加了3.86%,增幅在全市是最高的,这也说明北京城市副中心河道的近自然化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未来我们将围绕这个指标,结合实际,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努力提高自然岸线保有率,谢谢。

  主持人:今天的发布环节就到这里,非常感谢今天到会的各位嘉宾,特别是李俊生所长给我们所做的科普和介绍,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参与,希望未来大家继续关注北京市的生态保护工作,也希望今后在大家继续支持下来影响和呼吁更多的人来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保护当中来。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完)

分享到:

  • 北京生态环境微博

  • 北京生态环境微信

  • 环境监测

  • 京环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