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本站
  • 搜全网
热门查询:车型排放标准查询4-131106153059进京车辆环保审核4-131106153059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当前位置 > 首页 > 首页 > 详细信息
“两个层次 九个重点领域” 北京市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有力助推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来源:宣教处 时间:2022年10月28日 字体:【

  生态环境标准是落实环境法律法规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重要技术支撑。

  北京市高度重视标准建设,目前已经建立了由“两个层次、九个重点领域”构成的生态环境标准新体系,涵盖现行有效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111项,有力支撑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强力助推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助推生态环境改善的“幕后功臣”

  10月17日,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保献代表出席党的二十大北京市代表团分组讨论时表示,“党的二十大开幕会期间,咱们北京市的PM2.5浓度低至1微克/立方米。”话音刚落,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关于“北京蓝”的报道一度刷屏。蓝天背后,生态环境标准的助推作用功不可没。

  为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1998年北京市就在全国率先制定发布了相当于欧Ⅰ与欧Ⅱ标准的《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通过不断完善标准建设,于“十二五”时期初步确立了北京市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结构框架。之后,北京市生态环境标准体系不断拓展和优化,逐步形成了包括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环境噪声与振动、放射性和电磁辐射等要素,分为强制性、推荐性两个层次,涵盖排放标准、监测方法及技术规范等多种类型的标准体系。

  可以说,在北京市实现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过程中,生态环境标准是重要的“幕后功臣”。

  今年,北京市又印发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发展规划》,在原有标准体系基础上,扩展了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生态保护两个重点领域,建立了“两个层次、九个重点领域”的生态环境标准新体系。

  新版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更趋完善

  市生态环境局法规与标准处处长白文杰表示,就像运动员追求更好的成绩一样,北京市生态环境标准体系也在努力朝着“更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更匹配环境保护发展、更衔接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建设和体系”的目标靠近。

  北京市最新版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中的“两个层次”,分别为强制性标准和非强制性(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以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为主体;非强制性标准包括监测方法标准、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管理标准。

  “九个重点领域”则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大气环境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土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核与电磁辐射以及其他等九个领域。其中,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生态保护为今年扩展的两个重点领域。

  百余项标准各司其职 支撑生态环境监管

  “十四五”时期以来,北京市共发布了《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20项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完成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发展规划》41项重点项目中的13项。至此,北京市现行有效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达到了111项。

  应对气候变化标准支撑碳排放管理工作

  应对气候变化标准28项,充分发挥标准约束引领作用,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完善行业碳排放限额和先进值、碳排放核算评价标准体系,逐步形成完善的低碳先进标准体系。发布实施《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系列标准,指导碳排放企业开展碳排放核算。发布《企事业单位碳中和指南》《大型活动碳中和指南》等指导企业、大型活动碳中和相关工作。

  大气环境保护标准助力北京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环境保护标准42项,包括固定源排放标准21项,技术规范5项;移动源排放标准12项;产品环保标准4项。重点控制颗粒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主要污染物。

  固定源方面,涵盖了工业源和服务行业排放标准。根据工艺与排放特征制定行业排放标准,更符合行业的污染防治需求,并通过《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兜底,将北京市所有固定源排放纳入管控。适时修订《印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标准,紧跟行业发展,提高适用性。

  移动源方面,落实国家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相关排放标准,修订《在用汽油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遥感检测法)》等,地标与国标共同发挥作用,起到补充加强的作用。

  产品环保标准,为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源头管控的依据。修订发布《车用汽油环保技术要求》《车用柴油环保技术要求》,主要控制指标与目前国际上最严格的车用燃油标准相当。《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限值标准》,实现从源头减少建筑类涂料和胶粘剂使用所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水环境保护标准严控水污染物排放

  水环境保护领域标准4项,以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排放标准为基准,强化各行业、各领域水污染物排放管控,开展相关涉水生态环境标准实施成效评估。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标准更新修订,指导推进科学、合理、可行的水污染防治技术应用。

  土壤风险调查和修复引领全国

  土壤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标准9项,分别涉及土壤环境风险评价、污染场地修复等内容,为污染场地修复工作提供规范和指导。

  自然生态保护标准助力提升北京自然保护工作

  自然生态保护领域标准1项,围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强化生态监管体系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工作,将自然生态保护标准化工作分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生态空间监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三个方面。发布实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构建了国内首个符合超大城市特色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其他领域标准共同发力

  此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核与电磁辐射等其他重点领域标准也不断完善,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各项重要工作,适时推出新的标准制修订项目,共同支撑着北京市生态环境标准体系。

  经过多年努力,北京市基本形成了国内最为严格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标准先行,严格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促进了治理技术突破和管理机制创新,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行业技术水平升级、环保水平不断提高,北京市还将持续关注标准的适用性,适时修订,不断完善,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分享到:

  • 北京生态环境微博

  • 北京生态环境微信

  • 环境监测

  • 京环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