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2年10月26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举行了“北京市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法规与标准处处长白文杰介绍了北京市生态环境标准建设情况和目前标准体系相关情况,大气环境处副处长谢金开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处处长郭萌):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北京市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
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提出,十年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作为生态环境工作者,我们的内心也非常激动。
确实,生态环境的变化,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在推动北京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过程中,标准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主题就是关于北京市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相关情况。北京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标准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基本形成了国内最为严格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体系,促进了治理技术突破和管理机制创新,有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
下面向各位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嘉宾: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法规与标准处处长白文杰,大气环境处副处长谢金开。他们将向媒体介绍北京市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和最新情况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法规与标准处白文杰处长介绍北京市生态环境标准建设总体情况和目前标准体系相关情况。
白文杰(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法规与标准处处长):生态环境标准是落实环境法律法规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重要技术支撑。
北京市高度重视标准建设,目前已经建立了由“两个层次、九个重点领域”构成的生态环境标准新体系,涵盖现行有效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111项,有力支撑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强力助推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助推生态环境改善的“幕后功臣”
10月17日,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保献代表出席党的二十大北京市代表团分组讨论时表示,“党的二十大开幕会期间,咱们北京市的PM2.5浓度低至1微克/立方米。”话音刚落,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关于“北京蓝”的报道一度刷屏。蓝天背后,生态环境标准的助推作用功不可没。
为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1998年北京市就在全国率先制定发布了相当于欧Ⅰ与欧Ⅱ标准的《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通过不断完善标准建设,于“十二五”时期初步确立了北京市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结构框架。之后,北京市生态环境标准体系不断拓展和优化,逐步形成了包括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环境噪声与振动、放射性和电磁辐射等要素,分为强制性、推荐性两个层次,涵盖排放标准、监测方法及技术规范等多种类型的标准体系。
可以说,在北京市实现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过程中,生态环境标准是重要的“幕后功臣”。
今年,北京市又印发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发展规划》,在原有标准体系基础上,扩展了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生态保护两个重点领域,建立了“两个层次、九个重点领域”的生态环境标准新体系。
新版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更趋完善
就像运动员追求更好的成绩一样,北京市生态环境标准体系也在努力朝着“更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更匹配环境保护发展、更衔接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建设和体系”的目标靠近。
北京市最新版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中的“两个层次”,分别为强制性标准和非强制性(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以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为主体;非强制性标准包括监测方法标准、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管理标准。
“九个重点领域”则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大气环境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土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核与电磁辐射以及其他等九个领域。其中,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生态保护为今年扩展的两个重点领域。
百余项标准各司其职 支撑生态环境监管
“十四五”时期以来,北京市共发布了《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20项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完成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发展规划》41项重点项目中的13项。至此,北京市现行有效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达到了111项。
应对气候变化标准支撑碳排放管理工作
应对气候变化标准28项,充分发挥标准约束引领作用,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完善行业碳排放限额和先进值、碳排放核算评价标准体系,逐步形成完善的低碳先进标准体系。发布实施《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系列标准,指导碳排放企业开展碳排放核算。发布《企事业单位碳中和指南》《大型活动碳中和指南》等指导企业、大型活动碳中和相关工作。
大气环境保护标准助力北京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环境保护标准42项,包括固定源排放标准21项,技术规范5项;移动源排放标准12项;产品环保标准4项。重点控制颗粒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主要污染物。
固定源方面,涵盖了工业源和服务行业排放标准。根据工艺与排放特征制定行业排放标准,更符合行业的污染防治需求,并通过《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兜底,将北京市所有固定源排放纳入管控。适时修订《印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标准,紧跟行业发展,提高适用性。
移动源方面,落实国家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相关排放标准,修订《在用汽油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遥感检测法)》等,地标与国标共同发挥作用,起到补充加强的作用。
产品环保标准,为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源头管控的依据。修订发布《车用汽油环保技术要求》《车用柴油环保技术要求》,主要控制指标与目前国际上最严格的车用燃油标准相当。《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限值标准》,实现从源头减少建筑类涂料和胶粘剂使用所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水环境保护标准严控水污染物排放
水环境保护领域标准4项,以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排放标准为基准,强化各行业、各领域水污染物排放管控,开展相关涉水生态环境标准实施成效评估。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标准更新修订,指导推进科学、合理、可行的水污染防治技术应用。
土壤风险调查和修复引领全国
土壤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标准9项,分别涉及土壤环境风险评价、污染场地修复等内容,为污染场地修复工作提供规范和指导。
自然生态保护标准助力提升北京自然保护工作
自然生态保护领域标准1项,围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强化生态监管体系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工作,将自然生态保护标准化工作分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生态空间监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三个方面。发布实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构建了国内首个符合超大城市特色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其他领域标准共同发力
此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核与电磁辐射等其他重点领域标准也不断完善,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各项重要工作,适时推出新的标准制修订项目,共同支撑着北京市生态环境标准体系。
经过多年努力,北京市基本形成了国内最为严格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标准先行,严格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促进了治理技术突破和管理机制创新,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行业技术水平升级、环保水平不断提高,北京市还将持续关注标准的适用性,适时修订,不断完善,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谢谢!
主持人:谢谢白文杰处长。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
【媒体问答】
《中国环境报》记者:请问“十四五”时期,北京市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呢?谢谢!
白文杰: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北京市一直非常重视标准化建设工作,坚持标准先行,通过标准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和有力支撑,“十四五”时期的生态环境标准工作具有以下三个亮点:
一是生态环境标准体系进一步拓展。今年三月份我们发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发展规划》,其中更新了北京市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框架,由原来的七个重点领域扩展为九个重点领域。增加了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两部分内容,这两个重点领域既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战略方向,也是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补充后的标准体系结构更加丰满、内容也更加完善。
二是标准制修订与产业发展互相促进。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包括制定新标准和修订旧标准,制定新标准是北京市精细化管理所必须的,针对不同的行业,按照其工艺特征、治理技术开展研究,每制定一项新标准也就代表着我们对这个行业提出了更加符合行业特征的新要求。而修订标准则代表着,随着技术的进步、行业发展,标准也在不断的发展、紧跟技术发展的脚步。同时,严格的标准也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环保更加绿色的方向,促进行业企业通过采用更加清洁的原辅材料、工艺路线和治理技术突破、管理机制创新,来实现企业和行业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北京生态环境的标准化建设将会与行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三是开展跨区域跨部门标准协同工作。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是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标准协同工作机制,率先发布环保统一标准,“十四五”期间将在低碳领域继续寻求协同突破。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也离不开北京市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们分别与发展改革委、经济信息化局、园林局等部门共同制定发布了《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通则》《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建设规范》等相关标准,在各部门职责范围内,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实现跨部门标准协同。谢谢!
《北京日报》记者:这几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好转,尤其是空气质量的改善大家都有目共睹,想问一下在这个背后,标准发挥了怎样具体的助推作用?谢谢!
谢金开(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副处长):感谢您的提问。这些年来,北京市发挥标准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支撑引领作用,在不同治理阶段,针对重点行业、主要产品等,聚焦氮氧化物、VOCs等主要污染物,先后出台了42项大气类环境保护标准,对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中,清煤降氮是一项重要任务,北京市先后制修订了一系列能源清洁化替代的地方标准,如2014年的《低硫煤及制品标准》中;2015年的《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力推进了本市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2013年以来,本市淘汰燃煤锅炉4万余蒸吨、实施低氮改造5万余蒸吨,2017年实现了电厂燃煤机组的全部停运。在标准助力下,北京市SO2浓度已连续5年保持在个位数的极低水平,NO2浓度也已经于2019年之后稳定达标。
近些年来,本市持续推进“一微克”行动,聚焦PM2.5与臭氧(O3)协同治理,特别是瞄准二者共同的前体物VOCs,构建了严格的VOCs排放标准体系,推进VOCs管理减排。在源头减排方面,实施最严格的车用油品标准,现行的京6B油品标准世界领先;制定了《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VOCs含量限值标准》,同时在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加强抽检,大力推进低VOCs原辅材料在生活、生产活动中的使用,进一步降低了VOCs的无组织排放。在末端治理方面,先后出台炼油石化、工业涂装工序、印刷、木质家具制造、有机化学品制造、电子工业等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VOCs排放限值,引导企业加快治污设施升级改造、提升治污水平。2021年,北京市VOCs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超过一半,在有利气象条件下,北京市实现PM2.5与O3双达标,环境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当前,北京市基本形成了国内最为严格的大气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们将结合本市治理重点、跟踪各行业治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内容,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主持人:好的,谢谢谢处的回答。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北京市将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助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也欢迎各位记者朋友继续支持、关注生态环境工作。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