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本站
  • 搜全网
热门查询:车型排放标准查询4-131106153059进京车辆环保审核4-131106153059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当前位置 > 首页 > 首页 > 详细信息
科技创新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关键支撑
来源:宣教处 时间:2022年12月06日 字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污染防治力度空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取得里程碑式突破,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蓝天白云成为常态,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冬奥蓝”举世瞩目,联合国环境署评价北京大气治理为“北京奇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环境科技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力武器。科技工作从科学认知、决策支持、行业管控等方面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有效治污提供了全面支撑。北京市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统筹谋划以科学研究揭示污染来源与成因、以有效感知支持精准治污、以先进技术推动有效治污、以开放的态度合作共享环境科技成果。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也推动了相关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重点突破,以重大专项为抓手助力科学治污

  围绕气、水、土污染来源与治理,积极争取国家和本市科技部门支持,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背靠国家支持、汇集在京科技资源,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突破技术瓶颈,循序渐进提供解决方案。5年来在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及市科委大力支持下,组织开展了近20个重大科研项目,围绕污染的成因、时空分布、传输及演变特征、重点污染源全过程控制策略及优先序等开展研究,提升对环境污染的科学认知。比如,学习国际通行技术、结合北京实际,创建综合源解析方法学,开展了三轮PM2.5精细化来源解析。重大项目研究成果为研究制订《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深入打好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系列文件、构建本市的污染治理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整合资源,构建完整开放的环境科技工作体系

  对内,充分依靠本系统、本市科技资源,依托中科院、中国环科院等在京国家科技资源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智库,加强京津冀环境科技合作。同时,密切追踪最新、最先进的科研成果,积极争取在京落实示范应用。

  我局组织国家和本市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的“北京及周边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及防控措施研究示范”项目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北京市大气臭氧污染特征及控制途径研究”、“大型复杂污染场地精准修复与风险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对外,持续加强与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机构、智库和国际大都市的交流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借鉴创新理念、引进先进技术和方法、分享北京实践。

  联合国环境署2009、2016、2019三次发布专项评估报告,评估总结和推介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经验。2017年12月在联合国环境署总部举办的“科学-政策-商业”论坛,设置“北京大气污染治理”专题,科学总结、分析和共享北京案例。

  与意大利环境部、丹麦环保署、美国加州等国家和地方环境部门、大学等在固定源排放治理、机动车排放控制、污染场地治理、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开展的数十个合作项目,引进了大量污染治理理念和技术。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与巴黎大区空气质量监测中心近二十年来在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重污染预警等方面保持持续定期交流,共同提升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每年在京举办的“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成为国际大都市交流分享大气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科学共识、行动方案和成果评估的重要年度活动。

  强化应用,为污染治理提供有力武器

  一方面,系统推进,提升监测监管能力支撑精准治污

  在传统监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科研先行、试点应用,方法成熟后全面推广的方式,稳步采用先进的采样、数据传输、分析及预测预报等技术,支持构建了国际一流的天空地三维立体环境及污染源监测体系,提升动态化、精细化管控水平。

  热点网格、车载移动监测、在线监控等技术手段成为环境执法的秘密“武器”,也探索性开展了无人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执法监管的科技化和精准化水平。覆盖街乡镇的高密度监测网络,开展动态网格污染研判评估、获取污染高值区域和点位,为监管执法提供精准依据。重型柴油车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几十万辆重型柴油车的实时监控。

  除传统的环境要素外,生物多样性、温室气体监测等体系的构建也已纳入工作安排。

  同时,问题导向,以先进技术推动重点领域有效治污

  在移动源污染治理方面,通过制订严格的排放标准,引领汽车制造业一方面采用先进的机内净化技术,即源头控制,另一方面辅之以完善的后处理技术,即末端治理,实现单车污染物排放大幅度降低;并推动了油品质量不断提升、带动炼油行业新技术新标准的应用,同时还推动了新能源车快速发展。

  在固定源污染治理方面,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支持研发国产化的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技术,也带动了燃气锅炉行业的进步。针对石化行业VOCs污染防治、餐饮油烟、扬尘等难点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助力“一微克”行动出成效。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以密云水库保护为重点构建“评估—风险识别溯源—控制技术筛选”全链条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以入河排口监管为突破口构建“源—口—环境”三位一体的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管控体系;研发水生态“智慧化监测”方法和装备并开展试点,为长期定点位水生态和生境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建立了基于全光谱的水质自动监测技术体系,创建水质自动监测“云质控”技术,以及基于全光谱的指纹图谱溯源技术。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针对化工、钢铁等大型重要企业停产搬迁后污染场地的治理与修复,开展了精准修复与风险管控关键技术研究,支持有效管控风险、采用成本可控的技术路线进行修复,也为《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的制订提供了支持。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积极推广先进低碳技术试点示范,以及电力、石化等行业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即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方案研究等工作。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进入从量变到质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攻坚期。结构型污染问题仍然突出,资源节约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工作,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

分享到:

  • 北京生态环境微博

  • 北京生态环境微信

  • 环境监测

  • 京环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