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本站
  • 搜全网
热门查询:车型排放标准查询4-131106153059进京车辆环保审核4-131106153059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当前位置 > 首页 > 首页 > 详细信息
全文实录 |北京市“科技赋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新闻发布会
来源:宣教处 时间:2022年12月08日 字体:【

  导语:2022年12月5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举行了北京市“科技赋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明登历介绍了北京市科技赋能支撑管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关情况;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聂磊围绕科学治污,介绍了技术创新、科技支撑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内容;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鹿海峰围绕精准治污,介绍了智慧监测、科技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2

1

  主持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处处长郭萌):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北京市“科技赋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闻发布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环境科技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力武器。一直以来,北京市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以科学研究揭示污染来源与成因、以有效感知支持精准治污、以先进技术推动有效治污、以开放的态度合作共享环境科技成果,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体系,打造了多元生态环境技术应用场景,为污染防治攻坚赋能,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助推首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将就有关情况向各位进行介绍。

  参加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明登历,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鹿海峰,以及在线上参会的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聂磊。

  首先,请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明登历介绍北京市科技赋能支撑管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关情况。

3

  明登历(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早上好!今天在这里跟大家一起来分享科技赋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故事。

  科技创新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关键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污染防治力度空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取得了里程碑式突破,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蓝天白云成为常态,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冬奥蓝”举世瞩目,联合国环境署评价北京大气治理是“北京奇迹”。

  刚才主持人也说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环境科技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中非常重要的支撑。科技工作从科学认知、决策支持、行业管控等方面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有效治污提供了全面支撑。北京市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推动了相关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第一,重点突破,以重大专项为抓手助力科学治污。

  我们围绕气、水、土污染的来源与治理,积极争取国家和本市科技部门支持,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背靠国家的支持、汇集在京科技资源,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突破技术瓶颈,循序渐进提供解决方案。5年来,在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及北京市科委大力支持下,我们组织开展了近20个重大科研项目,围绕污染的来源与成因、时空分布、传输及演变特征、重点污染源全过程控制策略以及优先序等重点问题开展研究,提升对环境污染的科学认知。比如,通过重大科研项目,我们学习国际通行的技术、结合北京的实际,创建综合源解析的方法学,先后开展了三轮PM2.5精细化的来源解析。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修订《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制定《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深入打好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重要的文件、措施,提供了大力支持,为构建本市的污染治理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整合资源,构建完整开放的环境科技工作体系。

  对内,我们充分依靠本系统、本市的科技资源,同时也依托中科院、中国环科院等在京的国家科技资源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智库,加强京津冀环境科技合作。除了组织开展科技攻关之外,我们也密切追踪最新、最先进的科研成果,积极争取在京落地示范应用。我局组织国家和本市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的“北京及周边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及防控措施研究示范”项目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北京市大气臭氧污染特征及控制途径研究”、“大型复杂污染场地精准修复与风险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这些项目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还有一批项目获得了三等奖。

  对外,我们持续加强与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机构、智库和国际大都市的交流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借鉴创新理念、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同时也分享北京的实践。

  联合国环境署2009、2016、2019三次发布专项评估报告,评估总结和推介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经验。其中,2017年12月在联合国环境署总部举办的“科学-政策-商业”论坛上,还专门设置了“北京大气污染治理”这个专题,科学总结、分析和分享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的案例。

  我们与意大利环境部、丹麦环保署、美国加州等国家和地方的环境部门、大学以及研究机构,在固定源的排放治理、机动车的排放控制、污染场地治理、水污染防治等方面开展了数十个合作项目,这些项目也帮助引进了大量污染治理理念和先进技术。

  同时,我们也促进机构之间的合作,比如说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与巴黎大区空气质量监测中心在近二十年来,在空气质量的监测、预报、重污染预警等方面持续定期交流,共同提升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我们每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交流和分享大气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科学共识、行动方案和成果评估的重要年度活动。

  第三,强化应用,为污染治理提供有力武器。

  一方面,通过系统推进,提升监测监管能力支撑精准治污。

  在传统监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科研先行、试点应用,待方法成熟后全面推广的方式,稳步推进先进的采样、数据传输、分析预测预报这些技术的应用,支持构建了国际一流的天空地立体环境及污染源监测体系,提升动态化、精细化的管控水平。

  像热点网格、车载移动监测、在线监控这些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我们环境执法的秘密“武器”,也探索性开展了无人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执法监管的科技化和精准化水平。依托覆盖街乡镇的高密度监测网络,开展动态网格污染研判评估、获取污染高值区域和点位,为监管执法提供精准的依据。我们构建的重型柴油车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几十万辆重型柴油车排放情况的实时监控。

  除传统的环境要素外,生物多样性、温室气体监测等体系的构建也已纳入工作安排。

  同时,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以先进技术来推动重点领域有效治污。

  比如在移动源污染治理方面,在充分科技支撑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通过排放标准引领汽车制造业一方面采用先进的机内净化技术,也就是源头控制,另一方面辅之以完善的后处理技术,也就是末端治理,这样来实现单车污染物排放大幅度降低;同时也推动了油品质量的不断提升,带动炼油行业新技术、新标准的应用,并且也推动了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

  在固定源污染治理方面,我们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支持研发国产化的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技术,带动了燃气锅炉行业的进步。针对石化行业VOCs的污染防治、餐饮油烟、扬尘等难点问题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助力“一微克”行动出成效。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以密云水库保护为重点,构建了“评估—风险识别溯源—控制技术筛选”全链条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技术体系;以入河排污口监管为突破口构建了“源—口—环境”三位一体的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管控体系;研发水生态“智慧化监测”方法和装备并开展试点,为长期定点位水生态和生境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建立了基于全光谱的水质自动监测技术体系,创建水质自动监测“云质控”的技术,以及基于全光谱的指纹图谱溯源等等这方面的这些技术。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我们针对重点的化工、钢铁等大型重要企业停产搬迁后污染场地的治理与修复,开展了精准修复与风险管控关键技术研究,支持一方面有效管控风险、一方面采用成本可控的技术路线进行修复,这些项目的成果也为《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的制订提供了支持。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我们积极推广先进低碳技术试点示范,同时也开展电力、石化这些行业的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方案研究等工作。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进入从量变到质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攻坚期。结构型污染问题仍然非常突出,资源节约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工作,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的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

  我就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的,谢谢明登历处长的介绍。下面,请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聂磊围绕科学治污,介绍技术创新、科技支撑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内容。

4

  聂磊(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谢谢主持人,很高兴有机会和记者朋友一起分享我院在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承担的工作和取得的相关成果。

  近五年来,围绕国家和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科技支撑需求,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环科院)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在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大气污染精细化治理、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建设用地土壤安全利用、生态保护与空间监管和减污降碳协同等方面不断创新,为北京市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研究成果荣获省部级及社会科技奖励共16项,其中北京市科学技术奖4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37项,发表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8部。

  在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过程中首先是锚定管理需求,全面支撑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

  在完善法规标准体系方面,支撑北京市完成3项地方法规制定;牵头和参与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27项;牵头和参与制修订北京市地方标准16项,为北京市进一步完善环境标准体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多项标准填补国内空白。在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方面,聚焦建立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管理体系的科技支撑需求,构建了基于化学组分的VOCs排放清单,建立治理技术筛选评估体系,探索VOCs管控技术体系;围绕扬尘精细化管控,建立高时空分辨率扬尘源排放清单;研发道路尘负荷车载移动监测系统;提出了“一源一策”和“一季一策”扬尘防治技术方案。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方面,以密云水库为重点,构建了全链条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和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管控体系;在新凤河、妫水河开展水生态“智慧化监测”试点工作。在建设用地土壤安全利用方面,研发低能耗、绿色可持续生物修复技术和近自然方式风险管控技术,有力支撑副中心城市绿心公园和首钢冬奥场馆等建设。在生态保护领域,构建重要生态空间和重点生态工程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体系;建立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方法,建成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库,探索开展生物多样性智慧观测技术。

  二是聚焦重点问题,以技术突破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近年来,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已经进入到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的阶段。对VOCs和氮氧化物(NOX)实施有效减排,是继续治理PM2.5的主要措施,也是遏制臭氧污染的有力抓手。

  针对性开展城市尺度VOCs污染防治对策的研究。

  针对VOCs排放来源广泛、化学成分复杂的特点开展了VOCs污染防治对策的研究。针对VOCs从哪儿来,编制清单精准识别。依托承担的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以城市为尺度,初步建立了基于化学组分的VOCs排放清单,识别重点排放区域和高活性排放源,提高了VOCs减排的针对性。针对怎么治,提出优化治理路线。建立了从源头到末端的治理技术筛选评估体系,提出重点行业全过程控制技术路径,采用“一厂一策”的模式,完成367家涉VOCs排放企业合规性诊断并提出了全过程最优控制技术路径,提高了VOCs减排的有效性。针对怎么管,构建监管技术体系。提出了基于源头含VOCs产品合规性诊断+有组织监测+无组织评估+过程管理的VOCs管控技术体系,制修订重点行业VOCs排放标准15项,支撑北京市不断完善VOCs标准体系,提高了VOCs减排的有效科学性。

  研究成果支撑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VOCs刚性减排,也支撑了生态环境部《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等技术方案的出台。有效推动VOCs治理科学化、精准化、差异化管控进程,2014年和2021年先后荣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和一等奖。

  针对性开展重点行业NOx管控技术路线的研究

  针对NOx减排的迫切需求,自2012年以来,落实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关于排放标准引导行业技术进步,技术升级支撑标准实施的管理思路,市环科院聚焦燃气锅炉NOx治理和监管技术的需求,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牵头研发了国产化的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技术,并在北京进行了装备示范,为本市将新建燃气锅炉NOx排放标准加严到30mg/m3提供了技术支撑。依托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研发燃气锅炉NOx低成本预测监测技术及装备并推广应用示范。与传统的传感器式在线监测相比,硬件投资降低7成以上,运维费用降低5成以上,为燃气锅炉全面推广在线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系统性研究成果支撑了北京市在完成“煤改清洁能源”后NOx刚性持续减排,也为全国诸多城市陆续跟进提供了政策、技术、制度的范本,有效推动我国燃气锅炉NOx污染防治技术和燃烧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落实双碳行动要求,关注降碳减污协同发力。

  目前,市环科院正在开展北京市“十四五”、“十五五”时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研究,设计了不同时段不同领域的协同控制方案和重点方向,测算减排潜力,提出协同控制目标建议,为《北京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编制提供支撑。

  下一步,将结合本市减污降碳阶段特征和工作重点,加强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研究,探索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效果评估体系。

  谢谢。

  主持人:谢谢聂磊副院长。接下来,请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鹿海峰围绕精准治污,介绍智慧监测、科技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内容。

5

  鹿海峰(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大家上午好!下面我介绍一下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智慧监测、科技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做的相关工作。

  近年来,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聚焦“负责本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职责定位,积极发挥生态环境监测职能,助力“深入攻坚”和“生态监管”,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六项主要污染物首次全面达标。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PM2.5来源解析、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污染源非现场监测等多个方向持续加大科研力度,产生了一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有力支撑了空气质量改善。

  一是构建了空气质量立体监测网络,助力精准治污。从2012年起,按新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城市PM2.5实时监测系统并逐小时对社会发布,综合应用自动监测技术、组分监测技术、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及地基雷达监测技术等手段,建成了国际一流的天空地三维立体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北京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变化情况;同时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有机融合,建立千余个小型化传感器组成的街乡镇高密度监测网络。通过智能识别监测数据,建立动态网格污染研判评估系统,为生态环境执法提供精准依据,实现由传统现场“点对点”监管模式向远程“点对面”模式的转变;此外通过构建“市-区-街乡镇”三级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了大气PM2.5污染的精细化、精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二是开展了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有效服务管理服务公众。持续开展大气污染机理及污染特征成因研究,完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技术体系,目前已建成以大气环境信息综合分析、月度季度空气质量趋势预测分析、空气质量动态统计预报模型系统、多模型数值模拟预报系统等关键技术为核心的预报预警技术体系,已逐步实现3-5天的准确预报和7-10天的趋势预测,准确预测污染过程,为提前启动措施,削减污染物浓度峰值、降低污染物积累速度发挥积极作用。构建了完善的空气质量服务产品体系,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每天发布分区污染物实况浓度、遥感影像图,监测结果,服务公众。

  三是我们开展了三轮PM2.5来源解析工作,助力管理决策。污染来源解析是识别PM2.5组分特征及主要贡献污染源的重要技术手段。2014年率先在全国首个发布PM2.5源解析结果,当时国内相关技术领域尚处空白,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用一年的时间组织研发了PM2.5中200余种化合物的监测方法,探索PM2.5源解析技术,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明确指出当时北京市大气环境PM2.5的主要来源分别是“机动车、工业源、煤炭、扬尘”。基于常量组分和痕量示踪物监测方法体系,于2018年发布第二轮PM2.5源解析报告,北京成为第一个更新PM2.5源解析结果的城市,明确燃煤治理得到明显成效,移动源跃升为大气PM2.5首要来源;随后,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自主创新解析路线,实现区域传输定量评估及二次有机物定量解析两个突破,解析技术路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精细化程度国际领先,发布了第三轮PM2.5来源解析最新研究成果。源解析结果支撑了北京市“清洁空气五年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措施制定。同时,为保障措施方向的精准、有效,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还联合清华大学,分阶段对措施效果开展定量评估,有力支撑北京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幅下降,主要污染治理措施实施成效显著,也为其他省市污染治理提供了参考经验。

  四是推进污染源非现场监测,用数据精细刻画污染源特征。2018年以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科研先行,在全国率先推进重型车排放远程在线监测技术,应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手段,突破海量高并发数据接收与解译瓶颈,搭建了国际上首个重型车排放远程在线监测示范平台,实时追踪联网车辆的排放状态,哪里车多、哪些车违规上路、哪些车“带病”运行,都可以一目了然。深化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数据应用,根据自动监控数据综合分析感知生产变化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等,同时这些数据,经过聚合分析,对于各个区域、行业的运行与排放,可以实现逐小时的动态表征,支撑行业精细监管。

  五是开展水生态监测与评价,助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力支撑推进北京市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环境DNA技术等多种创新监测手段,持续开展涵盖理化指标、水生生物和生境状况三方面的水生态综合监测,并逐步完善本地化水生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同时以水生态系统完整性为重点,初步构建了符合北京市地域特征的水生态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全面科学客观评价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剖析水生态问题产生原因,为水生态环境管理和水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助力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从“清澈见底”到“鱼翔浅底”的转变。

  近年来,围绕国家和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需求,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大气、水、土壤、生态等环境领域,不断创新应用,为北京市实现生态环境改善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近十年来,荣获奖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6项,在高水平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近百篇,EI近百篇,中文核心期刊二百余篇。获得专利授权122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进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监测领域的深度应用,打造国际领先的生态环境监测“智能感知”创新示范基地,借助科技力量全力支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前进。我的介绍就到这,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鹿海峰副主任的介绍。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

  【媒体问答】

  中新社记者:我想问一下“十四五”时期北京市的生态环境科技工作的重点方向是什么?能否给我们解答一下,谢谢。

  明登历:谢谢您的问题。“十四五”时期,北京市生态环境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进入到了从量变到质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攻坚期,环境科技工作要围绕“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绿色北京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规划目标,充分利用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一有力条件,继续争取国家和本市的科技资源,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是要继续加强科学和机理研究,下一步的重点就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所以我们要聚焦减污降碳的协同,多污染物跨介质的协同,区域协同这些方面来组织开展重点科技攻关。

  二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支持构建现代化的环境治理体系,要综合应用这些新的大数据、AI技术、区块链等智慧化技术,打造智慧化的监测、监管、执法和决策评估系统平台,建设环境管理问题的智慧化解决方案。

  三是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试点示范以及系统的集成和产业化,要提供更加低成本、更高效率的解决方案。

  我们希望通过环境科技的创新,能够做到减污降碳的工作机理更加清晰,责任界定更加明确,污染治理和绿色低碳的技术更加可行,全社会成本可控,也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来支持我们环境改善和首都高质量发展,谢谢。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记者:我们知道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监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说要继续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想知道一下在北京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监测如何发挥支撑作用呢?谢谢。

  鹿海峰:谢谢您的提问,在接下来减污降碳的工作中,我们环境监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挥好技术支撑作用。

  一是进一步探索建立温室气体的监测体系,助力低碳发展。温室气体监测是支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十四五”期间,我市将逐步建立以自动监测为主,遥感监测为辅,走航和手工监测为补充的“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立体监测网络,用来科学表征北京市空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水平以及变化趋势。同时开展典型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来进一步探索开展城市生态系统碳汇监测,进行减污降碳协同分析与评估,为北京市实现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二方面是持续的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包括建立健全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体系、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体系,开展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和变化趋势的反演研究,还要进一步的融合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为问题线索核查、治理工程施工监管、土壤污染线索排查等多项任务提供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制图,疑似点位的历史影像回溯等数据保障和技术支持。进一步优化以大气环境信息综合分析、月度季度空气质量趋势预测分析、空气质量动态统计预报模型系统、多模型数值模拟预报系统等关键技术为核心的预报预警技术体系,为环境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预警技术支撑,并且为公众提供更加详实的公众服务。

  三是进一步的优化监测管理机制,建立污染“三监联动”的监测业务新模式,形成精准监管、监察执法、环境监测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以监测作为原始发动力,利用智能感知、卫星遥感、移动走航、在线监测、电力监控等先进的监测技术手段,对空气质量高值点位、监管对象活动热点区域等进行实时的监测与综合分析,捕捉问题线索,为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提供精准标靶。谢谢。

  《中国环境报》北京记者站记者:我是中国环境报北京记者站记者。扬尘污染作为咱们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领域,肯定也是科研和监测的重要对象,针对道路扬尘,北京市一直开展道路尘负荷监测,可否介绍一下此项工作具体是如何开展并支撑政府部门开展精细化管理的?谢谢。

  聂磊:谢谢您的提问。从北京市的PM2.5的源解析结果来看,道路扬尘是北京市PM2.5的主要一次排放源,它有量大、分布广,而且影响排放的因素比较多,时空变化大的特点,一直是北京市PM2.5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院对道路扬尘的污染特征进行了多年跟踪研究,近年来,聚焦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的需求,自主开发了道路扬尘车载移动监测技术,通过采集上千条道路的尘负荷数据,建立了道路尘负荷的模型,研发了道路尘负荷车载监测系统和监测车,采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实现了走航监测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能够实现连续实时监测道路尘负荷,而且能够实时完成数据的存储计算和“道路尘负荷监测地图”的绘制,这就为北京市开展道路扬尘的精准管控提供了最基础的数据保障。

  2019年起,北京市应用道路尘负荷车载移动监测系统开展了平原地道路尘负荷的监测,每月覆盖平原地270多个街乡镇,1900多条道路,实现了北京市高尘负荷道路的快速排查锁定。这样绘制的道路尘负荷分布地图,使道路扬尘的管控从原来的“漫天撒网”到现在“精准定向”治理,不仅推进了道路扬尘污染管理的精细化,也提高了各区清扫保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北京市2020年和2021年道路尘负荷分别下降了26%和10%。

  2020年起,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施工工地和典型行业周边道路的尘负荷规律研究,凝练出了工地出口道路尘负荷的监测方法。目前每个月对全市500多个工地和典型行业出口的道路开展监测,为道路扬尘从源头上进行管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谢谢。

  主持人:好的,谢谢聂磊副院长。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下一步,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工作,继续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以科技赋能助力污染防治攻坚,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完)

分享到:

  • 北京生态环境微博

  • 北京生态环境微信

  • 环境监测

  • 京环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