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本站
  • 搜全网
热门查询:车型排放标准查询4-131106153059进京车辆环保审核4-131106153059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当前位置 > 首页 > 首页 > 详细信息
全文实录 | 北京市生态保护新闻发布会
来源:宣教处 时间:2023年05月29日 字体:【

  导语:2023年5月22日上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举行了“北京市生态保护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曹志萍通报了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物多样性调查阶段性结果等有关情况;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副处长冯达介绍了全市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情况;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生态建设处副处长李源茂介绍了水生野生生物保护、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等相关内容;三位发布人共同回答了记者提问。此外,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淼参加发布会,并介绍了本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特色做法及成效。

1

2

  主持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处处长郭萌):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欢迎大家在这一天参加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共同召开的北京市生态保护新闻发布会。

  五月的北京,从城市到乡村,从街巷到山林,我们看得见青山,听得见鸟语,闻得到花香;城市绿化也在从绿化到彩化,更加丰富多彩。北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优美,这背后都做了哪些工作?今天的发布会将聚焦北京市生态保护,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曹志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副处长冯达,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生态建设处副处长李源茂,以及门头沟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淼。

  下面,请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曹志萍介绍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物多样性调查阶段性结果等有关情况。

3

  曹志萍(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大家今天来参加我们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们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北京市生态保护工作的关心和宣传表示衷心地感谢,也感谢今天联合发布的各相关部门一直以来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帮助。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战略任务。去年12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达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提出了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和计划,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构建了新蓝图。今年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

  北京市严格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统筹部署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任务纳入每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中,着力推进落实。不断完善法规制度,逐步健全空间保护体系,大力提升监督执法水平。在全市各级各部门、公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市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下面我向大家具体介绍两部分的内容,分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首先向大家介绍的是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情况。

  按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北京市持续对全市及各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统一监测评价。这里向大家报告2022年的生态环境质量主要评价结果,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高,2022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1.1,同比增长0.4%,实现连续多年稳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优良。

  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状况良好。中心城区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质量普遍提升,植被覆盖指数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绿地服务指数64.4,持续提高,东城区、西城区绿地服务能力尤为突出,城市生态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状况良好。EI为72.9,比上年提高2.3%,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持续提升。

  绿化隔离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良好。近五年,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增长了10.9%,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提高了6.2%。大尺度森林景观已成规模,生境连通性增强,“近自然化”特色突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明显提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基础。

  在这里也向大家介绍我们关注的一个特色指标,就是自然岸线保有率,自然岸线一般是天然的或整治修复后具有自然形态特征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水体岸线,自然岸线保有率是指自然岸线长度占区域内总岸线长度的比例。在去年的发布会上,我们也提到了这个指标的情况,我们非常关注它的原因,是因为自然岸线是水、陆生态系统交互的关键区域,也是生物的重要的通道,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构建高质量的生态廊道,提高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2年,北京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69.5%。通州区自然岸线保有率比上年增加0.92个百分点,增长量连续两年在全市各区最高,城市副中心部分的河段岸线近自然化修复取得良好成效。延庆区、密云区、顺义区自然岸线保有率稳居全市前三,且有小幅增长。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等重要河流自然岸线保有率连续两年稳定保持在75%以上。这些自然岸线,增强了生态系统连通性,维护了健康的近岸地带栖息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良好自然条件。

  接下来向大家汇报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情况。

  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期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调查监测,在大自然漫长的演化进程中,都是一个相对非常短的时间,所以很难完全展示区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和全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漫长、艰巨又极其重要的事情,这也需要我们继续开展大量基础工作,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升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水平,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撑。

  为了摸清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情况,按照生态环境部相关技术标准,北京市制定了计划,于2020年至2025年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2022年,全市生物多样性阶段性调查实地记录69种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群系,包括森林、灌丛、草地、沼泽与水生植被等类型,2020-2022年3年累计记录108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为物种多样性提供了基本条件,也可以看出,多年来的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22年,阶段性调查实地记录各类物种3560种,2020-2022年累计记录6408种。其中,高等植物累计2111种、脊椎动物399种、昆虫2396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303种、藻类315种、大型真菌884种。

  通过三年的调查,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初步的结论。

  从生态系统看,北京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蒙古栎林、白桦林、山杨林、元宝槭林、胡桃楸林等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及油松林、侧柏林、白皮松林、华北落叶松林等温性寒温性针叶林。全市生态系统类型稳定性逐渐增强、持续性不断保持向好趋势。给大家举个例子,西南部霞云岭的蒙古栎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北部云蒙山和松山的蒙古栎种群,随着群落的发育其优势地位在不断加强。

  从城市生态重要区域看,城市绿化隔离地区是实施城乡结合部减量提质增绿的重要区域。调查中发现,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等区域内存在半自然或近自然生态系统,有潜力成为城市中物种交流的汇聚区和生态廊道的关键节点。通过三年的阶段性调查,在绿化隔离地区实地记录到的各类生物累计1800余种,包含了大量乡土树种、野生地被植物以及优良生态环境的指示生物,物种多样性较丰富,生态系统质量较为健康,绿化隔离地区已逐渐形成适宜野生生物生存的自然生态空间。

  从指示物种看,近三年的调查工作中我们也记录到一些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有指示作用的物种。以蝴蝶为例,它们生命周期短,敏感性强,对环境变化、生态系统健康、人类活动干扰可以起到良好的指示作用,是国内外常用的指示物种之一。我们在城区记录到了近30种蝴蝶,还在一些地方记录到了丝带凤蝶这类对野生植被需求较高的种类,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近年来,广大市民朋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全民参与,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今天,我们还邀请到了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绿化局相关处室与我们联合发布,后面他们会介绍相关的工作情况。下一步,我们将与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绿化局等部门一起,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形成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谢谢曹志萍处长。下面,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副处长冯达介绍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有关情况。

4

  冯达(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副处长):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按照发布会的要求,我向大家汇报一下园林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措施和相关成效。

  近年来,市园林绿化局及相关部门连续实施了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湿地修复等一系列措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63平方米。已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08种,维管束植物2088种,鸟类数量515种。经过不懈地努力,园林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正在积极推进北京向“生物多样性之都”迈进。

  我的汇报内容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重点物种以及相关的内容等几个方面。

  一、基本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底

  1.森林生态系统逐步修复完善。通过持续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森林健康经营等生态工程,有力地提升了山区森林质量,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截至目前,北京市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7.07%,形成基本稳定的生态屏障。

  2.平原生态骨架基本形成。经过10年的努力,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全面完成,共造林绿化219万亩,使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从14.85%提升到31.4%,几乎翻了一倍,形成了成片连网、互联互通的绿色生态网络,打通了城市和郊区的生态廊道。平原造林过程中,注重乡土树种、食源植物、蜜源植物的配置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营造,共营建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295处、小微湿地491处,设置人工鸟巢5027个,配植食源蜜源性植物120万余株,物种栖息环境和迁徙通道得到了大大改善。

  3.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提升。北京遵循宜林则林、宜湿则湿、林水相依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累计恢复建设湿地1.2万余公顷,形成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湿地10余处,湿地生态质量明显改善。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基本稳定

  1.就地保护体系基本完善。经过多年建设,当前北京市共有5类79处自然保护地,约占市域面积的20%,使全市90%以上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近三年我们也正在推进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下一步的空间格局还会更加完善。为加强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印发了《自然带营造和管理技术指南(试行)》,积极开展自然带建设,促进人工生态系统自然演替,主要是为了补充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当前已完成划建135处。

  2.迁地保护全面加强。国家植物园正式挂牌,共搜集来自世界各地的1万余种植物,温室内搜集了近5000种。建立11处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站,积极开展相关陆生野生动物救护工作,“十三五”期间累计救护野生动物2万余只。

  三、重点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1.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北京市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工作相继展开,褐马鸡、黑鹳、鸳鸯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野外种群数量不断上升;画眉、栗鸢、白枕鹤以及叉唇无喙兰、尖帽草等北京新纪录野生动植物在各类自然保护地不断涌现。市园林绿化局相继发布了《北京鸟类志》、《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年版)》等名录,开展名录式保护管理。

  2.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成果突出。对百花山葡萄、北京水毛茛、大花杓兰等珍贵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实施多项保护措施;对麋鹿建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与繁育,从38头扩繁到3000多头,在全国各地建立迁地保护种群40处,北京对麋鹿保护的案例也是世界成功救助濒危物种的一个典范。连续10多年开展鸳鸯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工作,北京地区鸳鸯种群从旅鸟增长到稳定的繁殖种群。特别是这两年,像圆明园黑天鹅、颐和园大天鹅等已成为网红鸟,融入首都群众日常生活。

  3.遗传种质资源保护成效显著。我们开展了全国首次大规模区域性古树名木全覆盖体检,形成“一树一档”报告;积极探索古树主题公园、保护小区、古树街巷、古树社区、古树村庄等保护新模式;已经在积极开展密云“九搂十八杈”古柏主题公园、昌平康陵古树乡村、房山上方山古树保护小区等试点建设。审(认)定林木良种及草品种479个,45种老北京果品、47种天然林木种质资源纳入重点保护;积极建设中华蜜蜂保护区1处,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基本形成良好局面。

  四、综合管理能力不断增强

  1.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提升。我们实施了新版《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通过行政手段,持续开展“净网行动”、“春雷行动”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专项行动。加强森林防火科技赋能,全市林区森林防火实时视频监控达到1028路,监控和通信覆盖率达到85%。组织开展鸟类环志工作,建立北京市鸟类环志站以及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两个环志工作站,环志鸟类26000余只,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相关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持续开展有害生物防控监测。积极推进全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的规范化建设,建立陆生疫源疫病监测站88个,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主动预警。林业有害生物三级监测网络体系不断健全,2022年,全市布设国家、市级、区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报点近6000个,用于美国白蛾、春尺蠖等50余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

  3.建设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园林绿化生态监测站16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科技支撑。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布设固定样点样线,部署红外相机、视频传感器等设备,逐步实现自然保护地内生物多样性常态化、智能化监测。

  五、科普宣教方式日渐丰富

  1.自然教育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化。我们依托科普教育基地、园艺驿站,积极开展各类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活动,同时建立了松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教中心、百花山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基地、野鸭湖湿地博物馆等生物多样性宣传展馆等自然教育设施。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利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3.3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重要节点,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多形式的科普宣传。也非常感谢生态环境局邀请我们共同开展今天的这种宣传活动。

  3.深挖资源特色,推动观鸟经济发展。发布《北京观鸟地图》,推出北海公园、翠湖湿地公园、房山十渡、延庆野鸭湖等45处鸟类资源丰富的观鸟点,为观鸟爱好者提供指引。密云以“观鸟”为切入点,开发新兴观鸟旅游线路。房山在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栖息营造更好条件的同时,完善观鸟设施,把十渡地区打造成为北京市首个“观鸟小镇”,希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促进区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六、下一步计划

  下一步,市园林绿化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部署,会同市相关部门和各区,并积极与社会各界协调合作,继续围绕生态系统质量提升、重点物种保护和调查监测,全面、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在此,也期待广大市民一如既往地支持首都园林绿化事业发展,共同打造花园城市和宜居首都。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冯达副处长的介绍。接下来,请市农业农村局生态建设处副处长李源茂介绍水生野生生物保护、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等有关情况。

5

  李源茂(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生态建设处副处长):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结合工作职责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重点围绕水生野生生物保护、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种质资源调查和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等方面,多措并举,持续推进,认真开展宣传培训、保护管理和日常执法等工作。

  一、水生野生生物保护

  一是积极开展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收容救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后通过多种途径向公众发布,热心市民捐赠、执法部门罚没移交和相关单位移交的水生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遵循保护优先、科学救护的原则,不断完善水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流程和收容救护措施,以确保及时、科学、有效地救护。近两年,仅北京市水生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就累计收容救护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695只(尾),包括玳瑁、海龟、石珊瑚、砗磲、平胸龟、猪鼻龟、花龟和大鲵等29个物种。

  二是人工繁育技术不断突破。近年来,针对国家级重点保护鱼类和北京市公布的其它地方保护鱼类,北京市水生野生动物保护部门集中对细鳞鲑(国家二级)和瓦氏雅罗鱼(地方保护)开展了全人工繁育研究,并取得成功。2021年,对瓦氏雅罗鱼开展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和优化,平均孵化率达到80%,较以往同期水平提高了20%;2022年首次对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鱼类多鳞白甲鱼进行人工繁育实验,获得鱼苗5000尾,破膜率为70%,开口后成活率约为90%。

  三是开展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先后组织实施了北京市水生动物资源调查,北京拒马河流域、白河流域、怀沙河流域、怀九河流域水生植物资源调查,通过对北京市河流和水库以及典型湖泊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分析不同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现状和面临的主要威胁,为恢复和保护鱼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有效维护水域生态平衡,促进北京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二、渔业执法

  按照农业农村部“渔政亮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方案总体部署,北京水生生物执法工作坚持首善标准,重点组织开展了重点水域禁渔、水生野生动物利用、清理整治违规渔具渔法等专项行动,执法成效显著。以2022年为例,全市累计开展渔政执法检查2.89万余次,查处涉渔违法案件911起(移交司法机关涉刑案件6起),罚没款44.51万余元,清理整治违规网具数量767张。

  三、种质资源调查、保护和良种繁育

  一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出台了《北京市种子条例》《北京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和《北京种业振兴实施方案》。明确了到2030年北京种业发展目标、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目标,将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保护制度和分级分类保护体系纳入法律条文。

  二是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印发了《北京市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21-2023年)》,积极推进北京市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在农作物方面,征收集种质资源786份,填报普查数据8494个,实现资源作物种类和资源类型全覆盖。在畜禽方面,登记了畜禽资源20个畜种103个品种,蜂资源12个已知品种;完成了27个畜禽和蜂资源品种现场生产性能测定任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信息系统调度数据进度100%。在水产方面,普查了862个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主体,存有繁育物种72个(淡水鱼类29个,龟鳖类43个);组织对普查数据进行6次审核,完成率100%。

  三是开展良种繁育。2022年申请新品种保护324件,占全国17.4%;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147个,占国审总量9.42%。市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310个。

  四、外来入侵物种普查

  根据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制定并印发《北京市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2022年全面启动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制定并印发《北京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方案》、《北京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质量控制技术规定》,组建了市、区两级普查队伍和专家团队。截至2022年底,完成本市国土空间内90余条踏查路线调查,踏查和样地调查已实现100%全覆盖。2022年我市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在省市中居于前列。

  五、国家重点保护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

  2014年-2018年,针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第一批)》(1999年)中在北京地区有天然分布的国家级保护植物,采用路线调查和样方监测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完成了国家重点保护农业野生植物野生大豆、野生(软枣、狗枣)猕猴桃、甘草、木贼麻黄、草麻黄、黄芪、刺五加的资源调查,范围涉及延庆区、密云区、平谷区、怀柔区、房山区、门头沟区、昌平区区。

  2021年9月7日,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正式向社会发布。其中15种在北京市有天然分布,6种属于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分别是槭叶铁线莲、北京水毛茛、野大豆、软枣猕猴桃、轮叶贝母和手参。2022年开展了轮叶贝母和手参的资源调查。

  各位媒体朋友,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李源茂副处长的介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各区也形成了有效的做法和生动实践。下面,请门头沟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淼介绍门头沟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特色做法及成效。

6

  杨淼(门头沟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下面由我介绍一下门头沟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

  在市级部门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门头沟区立足生态涵养功能定位,把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进程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以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永定河流域为重点,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根本,全力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一是推进统筹,构建系统保护格局。2022年7月,门头沟区按照市级要求,结合区情实际,研究制定并发布实施了门头沟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包括健全制度机制、完善空间布局、加强监测评估和关键物种保护等9大方面30项重点任务,以及12项重点工程,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分头抓好落实。在区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体制下,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全面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了更好地整合保护资源,我们积极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园林、农业农村、水务、自然资源等二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联动机制,初步形成了协同保护的思想共识与行动合力。

  二是摸清本底,提升保护和管理能力。门头沟位于太行山余脉,区内自然环境优美、物种资源丰富、生境类型多样,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既有基础优势,又蕴含着巨大潜力。一方面,我们积极配合市级部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促进数据互补、资源共享。同时,我们也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的资源优势,与多所科研院校开展交流合作,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决策能力、统筹管理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4月中旬,还组织开展了太行山-燕山山脉自然保护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地调研,探索建立京西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

  三是筑牢屏障,加强系统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我区生态控制区占区域总面积的96%左右,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556.3平方公里,占比达到了38.4%。近年来,我们一直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空间与城镇村生产生活空间系统化优化治理,通过实施百万亩造林、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配合做好生态补水等生态工程,绿色生态空间持续扩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进一步提升,为野生动植物营造了良好栖息环境。

  四是广泛动员,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全民参与。一方面,我们统筹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主动参与,推动园林、农业农村、水务、旅游在制定行业规划计划、政策方案等文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因素,推进更加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另一方面,我们也鼓励并积极发挥各类保护机构、科研教育单位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倡导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公众自觉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并参与到实践中来。去年的今天,我们联合区委宣传部、区科协等部门开展了较大规模的主题宣传活动,在百花山管理处和区科技馆挂牌了2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并利用基地资源,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了二十余次专项场馆展览和知识讲座,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未来,门头沟区将持续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争打造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特色品牌,我们也将与各部门密切配合、凝聚合力,为北京“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做出门头沟贡献。

  我今天的汇报内容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杨淼副局长的介绍。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

  【媒体问答】

  新华社记者:近几年咱们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了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刚才也介绍了一些初步的结论,未来如何将这些调查结果加以应用呢?

  曹志萍:谢谢您的提问。大家都知道,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往往涉及到大尺度大空间和长时间跨度,要想与自然和谐共处,必须要进行科学保护。持续开展调查观测评估,是为了了解生物多样性变化的趋势和规律,这是我们持续开展这项工作的原因,也是做好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

  我们在全市已经连续3年开展了本底调查,目的就是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全市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包括生态系统和维管植物、哺乳动物等重点物种类群的数量、分布等特征,包括重要生态系统等情况,了解相关的影响因素,了解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趋势,从而为下一步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撑。今后,我们将联合市农业农村、园林绿化等相关部门,将相关阶段性调查成果应用在全市的生态保护工作中,比如共同的监测、质量的评估、支撑相关政府绩效考核、支撑生态补偿等工作中。这些都需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为基础,提供有力支撑。谢谢大家!

  北京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记者:想问一下园林绿化局的负责人,为什么要营建自然带,主要有哪些建设管理措施?

  冯达:谢谢记者的提问。为什么营建自然带?主要是考虑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在山区已经有了自然保护地体系,用最原真的方式对生物多样性实施了保护。但是在我们的建成区和平原区,总体来看还是缺乏比较充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因此,我们提出自然带划建这项工作,是希望在我们的城市公园及绿地、郊野公园、平原生态林、湿地等区域,划定一些特定的保护空间,补充完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形成与自然保护地体系交相呼应、互相补充、点面结合的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体系。

  在自然带内,我们的主要措施是减少人为干预,促进自然演替,提升区域内的荒野程度,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增加生物物种,最终使我们在城市空间特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能够达到自我维持和自然演进的状态,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自然带内,原则上只要不爆发病虫灾害就不打药,野草不拔除,落叶不清理,树木不修剪,树洞不填补,萌发的小树苗要保留,由其自然更新,尽量为野生动物提供原真生境。同时,对自然带开展监测,记录演进过程和物种丰富程度;鼓励在外围制作科普宣教展牌,开展科普活动,引导公众了解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市园林绿化局印发了自然带营造和管理技术指南,里面也明确了相关的措施。谢谢!

  中国环境报北京记者站记者:请介绍一下市级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立情况如何?

  李源茂:为落实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实行国家和省级两级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国家统筹、分级负责、有机衔接的保护机制,北京一是确立了市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确定了21家市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对6万余份农作物,2个畜禽地方品种、1.5万份畜禽遗传材料,6个水产品种,2万余份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实施重点保护。二是建立北京市特色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制度。对北京特有的北京鸭、北京油鸡、宫廷金鱼、鲟鱼等四个品类的8个品种实施重点保护。支持北京黑猪、北京油鸡保种场和育种场建设。三是严格落实市级主管部门、属地政府和保护主体三方责任。市农业农村局与有关区人民政府,5个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库)建设单位、5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依托单位、3个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依托单位签订了三方协议书,明确三方在种质资源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谢谢您!

  主持人: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这一主题在纪念“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顺利通过和全球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达成历史性共识的同时,也表明保护生物多样性,从纸上的目标到现实的行动,需要汇聚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

  未来,北京将持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迈进。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完)

分享到:

  • 北京生态环境微博

  • 北京生态环境微信

  • 环境监测

  • 京环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