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本站
  • 搜全网
热门查询:车型排放标准查询4-131106153059进京车辆环保审核4-131106153059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当前位置 > 首页 > 首页 > 详细信息
绿色和美 宜居宜业 北京市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来源:宣教处 时间:2023年07月28日 字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挥洒笔墨,留下了许多鸟语花香田园乡村的动人诗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北京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提高乡村生态价值,持续打造宜居宜业乡村环境。

  在平谷,桃枝等农业废弃物实现了变废为宝;在大兴,“农村小微生态湿地”治理模式让昔日“臭水坑”摇身变为生态景观……首都乡村正展开一幅绿色和美宜居宜业的“田园牧歌”新画卷。

  强化政策协同 系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强化污染治理、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强化目标协同、部门协同、政策协同,多部门联合出台一系列文件政策,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系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部门协同推进。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标志性战役之一,北京市印发实施了《北京市落实<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实施方案》,明确了农村环境整治、种植业污染防治、养殖业污染防治、监测监控、长效机制等具体任务,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城市管理、水务等多部门协同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

  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加快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出台了《北京市“十四五”农业绿色发展规划》,逐年制定年度乡村生态振兴工作计划,明确农业的资源保护利用、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具体举措。

  直面具体问题。聚焦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持续完善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厕所革命、小微水体治理等方面的政策保障。

  治理农村环境 提升生态宜居水平

  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村民期盼,突出乡土特征、地域特点,保留乡韵乡景,科学有序开展农村环境治理,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增强村民获得感、幸福感。

  打造一批生态治理工程。着力平衡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治理关系,因地制宜采用资源化、生态化、分散化等治理模式,打造了一批成效良好的生态治理工程。以大兴区为例,在大力实施农村污水管网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农村小微生态湿地”典型治理模式,在20余个人口较少、污水量较少的村庄推广小微生态湿地工程,过去的“臭水坑”蜕变为受村民欢迎的“打卡”地,解决了农村地区缺少污水处理设施以及污水抽运成本高的难题,实现了农村污水处理、雨洪收集、生态景观提升“三合一”效益,切实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为建设美丽乡村、涵养生态价值开辟了一条特色之路。

  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农村环境整治的标准要求,在千余个村庄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和小微水体治理。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有效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2000余个村庄,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9%以上,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提高到99%以上,农村三类及以上公厕比例达99%以上,基本完成农村小微水体治理。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在涉农区村庄开展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土壤环境质量和生态质量监测,动态掌握农村环境质量;对日处理能力20吨及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开展监测,推进污水处理设施稳定化运行。

  减少面源污染,提升生态循环水平

  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推进化肥精准减量。根据作物种植情况,科学精准施肥、减量增效施肥,深入推进化肥精准减量。在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农作物种植全部施用优质有机肥,实现化肥使用“归零”;顺义区向2700余户果农发放有机肥,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有效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推进果树产业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变。

  推进农业绿色防控。大力推广“一喷三防”、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带动更多农户成为绿色循环农业的受益者。密云区开展了天敌种虫保存、扩繁、设备研发工作,生产赤眼蜂30亿头,在千余亩果园推广应用黄板、糖醋液等绿色防控技术。

  推进废弃物生态循环。严格落实农膜管理制度,推广应用标准地膜,推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在大兴区千余亩农用地示范开展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深入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推进农作物和园艺作物的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在平谷区形成了“生态桥”模式,废弃桃枝从田间地头进到生产车间,变身有机肥后再回到桃树下,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循环。

  勤耕不辍,绿色在望。北京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持续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因地制宜推进绿色和美治理,让“绿色颜值”实实在在点亮首都乡村“生态价值”,以高水平保护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 北京生态环境微博

  • 北京生态环境微信

  • 环境监测

  • 京环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