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本站
  • 搜全网
热门查询:车型排放标准查询4-131106153059进京车辆环保审核4-131106153059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当前位置 > 首页 > 首页 > 详细信息
空气常新、绿水长流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京津冀、美丽中国先行区
来源:宣传教育处 时间:2025年02月20日 字体:【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多年来,三地始终坚持“一盘棋”思想,逐步建立完善协同机制,齐心协力,携手治污,不断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

  京畿大地环境改善再创佳绩

  2024年,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超六成,分别降至30.5、38.1、37.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大幅增加、重污染天数大幅削减,蓝天白云成为人民群众最有获得感的一件实事。

  三地水环境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动态达到“十四五”国家目标要求。北京密云水库、天津蓟州区州河,河北省秦皇岛湾北戴河段等11条河(湖、库)和海湾获评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河湖清、海湾蓝的美景融入市民生活。

  生态协同机制日趋完善

  协同格局更加紧密。三地先后签署实施“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无废城市’协同共建合作框架协议”等。成立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实行组长轮值制度、发布三批次走深走实措施清单,协同推进重点任务落实。

  协同领域更加广泛。在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环评会商、联合执法、重污染应急、统一标准、新闻宣传等方面,积极探索,举办京津冀生态协同十年成果展、京津冀生态环境科技产业金融协同发展大会。京冀共同支持重点企业开展区域“无废集团”建设试点,是全国首例省级层面的创新探索。

  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

  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印发“深化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意见”,全面巩固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成果,聚焦交界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持续开展生态环境联合执法,连续8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北京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市委月度工作点评会,引导各行业各领域创绿创优,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在全国率先推广应用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全市“绿牌” 工地比率上升至46%。天津港口新能源、清洁能源和国三标准以上机械占比达到70%以上。河北55家在产钢铁企业全部达到A级水平。  

  加强水环境联保联治。强化重点流域协同保护,拓展跨界河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推动潮白河、滦河、永定河等跨界河流综合治理。2024年三地联合举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进一步筑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线。合力推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天津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2.6%,河北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9.2%,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三地共同制定实施《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 低碳出行》,是全国首个区域性低碳出行标准,为社会公众自愿参与碳减排提供标准依据。北京市累计发布37个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气候友好型区域等优秀案例,树立低碳发展样板,进行示范推广。天津港建成“零碳”码头,并入选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河北省“钢渣原位固定烟气CO2生产负碳建材”项目入围世界钢协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卓越成就奖。

  协同共筑生态屏障。京冀联合编制《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创建方案》,加快创建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联合成立工作专班,推动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北京市和天津市宁河区获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河北省南大港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北京新“两翼”绿色发展水平再提升

  大力推动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高标准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并已正式启动。通州区先后入选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全区8个国市控考核断面水质均值都达到Ⅳ类标准及以上。

  支持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区开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服务工作。雄安新区生态环境AI创新应用体系,荣获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典型应用案例。强化白洋淀流域综合治理,淀区水质稳定保持Ⅲ类,野生鸟类增加至295种,较雄安新区成立前增加89种。

  2025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11周年。进入新的“十年”,生态协同专题组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化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努力推进京津冀生态协同再上新台阶,共建美丽中国先行区,让生态协同之花在京畿大地绚丽绽放,结出累累硕果。

分享到:

  • 北京生态环境微博

  • 北京生态环境微信

  • 环境监测

  • 京环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