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区第八小学融合“管理-科技-教育”三个维度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开发碳币评价和“3R+N”课程体系,在“双碳”教育体系建设和校园减污降碳行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科技助力校园管理,实现污染物和碳排放双削减
在大兴八小的校园里,能发现很多智慧“碳”索的设施。有光伏发电和微风发电设备、太阳能路灯、光伏充电座椅、零碳运行的鱼池景观等;教学楼里还设有碳中和教室,综合介绍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技术。
学校里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建设屋顶光伏发电设施,总发电量达64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630余吨。
引入了空气源热泵技术替代传统燃气供暖,其中热泵用电由学校光伏产生的绿色电力支持,较传统供暖方式节能30%-50%左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0吨。
预计在2025年末,可再生能源在校园总能源消耗中,占比能够达到80%。
校园屋顶空气源热泵及光伏发电设施
开发“碳币”评价体系,加强“双碳”理念传播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减污降碳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创新推出“碳币”作为开展模拟碳交易的“流通货币”,在校园中模拟开展“碳交易”实践,激发学生参与生态环保活动的兴趣与热情。
在班级层面,借助“碳总管家”ENPOWER校园能源管理终端平台,根据教学和课程活动的不同,将学校整体碳排放量折算成各年级平均排放量并均分至各班。完成减碳任务的班级可将超额完成的部分交易给未完成的班级,从而获取更多“碳币”。另外,开展班级环保活动和节能行为也能进一步积累“碳币”。学校将基于班级“碳币”数量评选“低碳先锋班”。
“碳币”评价体系构成
在个人层面,学生可以通过完成每日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节能行为、低碳课程五大积极行动积攒个人“碳币”,用于参评“低碳小达人”和在终端平台兑换节能微章、作业本等节能奖励。同时,学校还建成“点石成金屋—可回收物品投放点”、“厨余静宝—垃圾资源化利用基地”等16处碳中和数字化应用场景,以配合“碳币”评价体系建设。
“碳币”评价体系自2023年开始运行至今,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目前校内所有同学碳币总量达到350万枚。学生环保节约意识显著增强的同时,也带动了家长积极参与到绿色低碳行动中来。
校园“碳币”节
开发“3R+N”课程,推动“双碳”教育体系构建
响应教育部印发的《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学校积极构建绿色低碳教育体系,研发“3R+N”课程。课程包括减排(Reduce)——垃圾分类及光盘行动课程、重复利用(Reuse)——旧物交换及循环使用课程、回收利用(Recycle)——变废为宝课程。目前,学校已完成36个主题、100余课时的碳中和课程编制,并在16所课程校、20所科普校间共享。
此外,学校正在编辑并即将出版《大兴八小光伏与光热课程教材》《八小低碳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等一系列低碳教育原创性研究成果,将为全市乃至全国的绿色低碳教育提供良好的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