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年来我市酸雨监测情况
酸雨危害是大气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我国和国际上的热点环境问题。pH<5.6的大气降水称为酸雨,发生酸性降水的天数占降水总天数的百分比称为酸雨频率。
“十五”期间,我市七、八月监测结果表明,酸雨频率为0-28.6%,今年7、8月间的酸雨频率为5.9%,小于2004年的28.6%和2005年的21.4%。见表1、图2和图3。
表1 2001~2006年北京市大气降水监测结果
监测项目 | 时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酸雨频率 (%) | 7、8月份 | 22.2 | 0 | 0 | 28.6 | 21.4 | 5.90 |
全年 | 10.2 | 6.0 | 8.3 | 16.7 | 13.3 | -- | |
pH | 7、8月份 | 5.36 | 6.62 | 6.79 | 5.60 | 4.89 | 6.11 |
全年 | 5.85 | 6.27 | 5.93 | 5.52 | 5.10 | -- |
图2 2001~2006年7、8月份大气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变化趋势
图3 2001~2006年大气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变化趋势
二、酸雨监测概况
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酸雨监测网,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酸雨监测。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从1987年已连续二十年对大气降水展开监测,是国家环保总局全国酸雨监测网的成员之一。
长期以来,北京市大气降水监测一直采用全国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的监测技术规范《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HJ/T 165-2004))。该标准中规定了酸雨监测的点位设置、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降水样品pH值、电导率和离子组分的测定、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等内容。
目前,北京市共设置3个大气降水监测点。分别为:车公庄(市区代表点)、黄村(郊区代表点)和密云水库(清洁对照点)。全部采用大气降水自动采样器采集雨(雪)样品,监测频次为逢雨(雪)必测。下雨时,每24小时采样一次;若一天中有几次降雨(雪)过程,可合并为一个样品测定;若遇连续几天降雨(雪),则将上午9:00至次日上午9:00的降雨(雪)视为一个样品。监测项目有:pH值、降水量、电导率、SO42- 、NO 3- 、Cl-、F-、K+、Na+、Ca 2+ 、Mg 2+ 、NH 4+ 。样品分析采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
图1 北京市大气降水监测点位分布图
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杜少中表示,今后将定期向社会公布北京市相关环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