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节选:
王惠: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从
杜少中:非常高兴在这里见到大家,今天在座的从前到后有很多熟悉的面孔,我也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还能够在环保局和与环境有关的其它场合见到大家。今天参加这个新闻发布会,首先要带给大家一个好消息,就是在“好运北京”综合测试赛赛事相对集中的四天即17至20日,我们进行了交通限行空气质量测试,测试的结果是成功的。
这个成功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天时,从16日限行的前一天,一直到今天上午,北京的地面风速比较小,湿度比较大,温度比较高,对于污染物的扩散相对不利,但同时也较少受到周边大气污染物传输的影响。所以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有利于测试出结果的气象条件。第二,是人和。每天要有100多万机动车限行,全市上下全体市民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理解和配合,所以保证了测试的成功。从8月17至20日北京市实行机动车单双号行驶,进行空气质量测试,在这个测试过程中,我们多方协作,除了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以外,还有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单位参与了此次监测工作。同时,我们采取了多种科技手段,包括卫星遥感、激光雷达、飞机航测等方式,还有常规监测,就是城市设置的比较完备的空气监测系统,27个监测子站,还有为“好运北京”测试赛以及为今后准备奥运会环境测试需要所增设的环境测试站,这些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监测结果表明,8月17—20日采取的限行措施对于本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产生了良好效果,同限行前的16日相比,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等和机动车有关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日均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在15%到20%左右。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测试的四天当中,污染排放浓度的积累速度明显放缓,这样的气象条件如果不是采取这样的限行措施,我们连续拿到四个二级天是不可能的。
同时,我们还有一个非常意外的收获,就是大家看到今天,大家感觉到天很高,天也很蓝,但是今天的监测结果是三级,空气质量没有达标。从昨天中午12点到今天中午12点,空气污染指数是116,空气质量是三级。这是天用非常戏剧性的手法回答了一个问题。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有朋友向我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看上去并不蓝的天你们说是达标的天气,天很蓝你们却说没有达标,今天就是很好的说明。我解释一下这个现象,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监测时段是每天中午12点到第二天中午12点,24小时连续监测,24小时的平均值是今天的空气污染指数。从监测的情况看,昨天是限行的最后一天,所以昨天12点以后还和前三天限行的监测数据基本相同。从今天夜间零点机动车限行结束以后,由于大量机动车开始出行,空气当中的污染物迅速增加,而8点以后北京的高空才出现偏北风,大家看到是蓝天的时候,污染加重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个小时。8点以后的风开始加大,所以今天上午空气质量是达到国家标准的天气,但是积累24小时的平均值就超过了标准,是三级天。这就向大家说明了蓝天不一定是达标天,阴天也不一定不达标。大家感觉的蓝天主要是从自己的感觉出发的,但是对于空气质量的评价要用科学的监测数据来说明。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有一个问题问杜局长,我想问在此次空气质量测试的过程中,有没有有一件让你特别兴奋的事?第二个问题,此次比赛的结果大家都比较满意,毕竟是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测试,是否有遗憾的地方,以供我们以后来弥补?
杜少中:我最兴奋的就是17日,大家看《北京晚报》18日的头版头条就知道我为什么兴奋,因为17日是开始限行进行测试空气质量的第一天,这个措施以及这个措施将带来的结果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关注,那天一共有70多家、100多名记者一下子到监测中心,把我们团团围住,当时的情况确实让我很兴奋,因为大家都关注这个问题,我想有大家这种热情的关注,北京的环境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有大家这种支持、关心,为奥运会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也根本不是问题。所以我想在大家的激励下,我们会努力为奥运会提供非常好的空气质量。
遗憾的是从改善空气质量的角度来看,四天时间不够,应该再长一点。当然我们希望改善空气质量这种进程长到无限远,使我们的空气质量能够持续改善。
西班牙新闻社记者:我想问杜局长,第一个问题,过去几天中分析的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哪几种?第二个问题关于防治空气污染的,为什么北京政府提出要有超过200个蓝天的目标?
杜少中:奥运承诺当中对主要污染物的监测是指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四项指标,每天进行监测。我们这次也同样对这些污染物进行了监测。
关于今年市政府提出要实现245个达标天这个指标问题,我想这既反映了我们改善空气质量的进程,同时也反映我们认真负责地改善空气质量的信念。北京从1998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大气污染治理,当时北京达到国家标准的天数一年当中只有100天,经过8年的努力,到2006年这个数字提高到241天,占全年天数的66%。今年,我们计划达到67%,245天,我想我们会积极努力,让这个进程能够持续地进行下去。
凤凰卫视记者:第一个问问台上在座四位,这四天当中请问你们四天怎么样来出行的?
杜少中:非常感谢你关注我们几个人。我们几个人用什么方式出行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身边的很多人都采取绿色的出行方式出行,车都停驶了。我本人从16日晚上到今天早上就没有看见我的车,这五天当中骑了四天车,走了一天路。
美国之音记者:在过去四天测试期间空气质量水平是不是达到了一些项目可以按时如期进行的水平呢?
杜少中: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是在经过了这次环境测试以后,已经非常清楚的表明了,我们有能力在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提供好的空气质量。这次测试赛空气质量的测试我们说是成功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或者更好地保障奥运空气质量积累了经验,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另外也为建设新北京,进一步控制机动车污染提供了非常可靠的科学依据。
彭博新闻社记者:空气质量标准达到国家的标准,国家这个标准跟国际标准是不是同比的,还是有一点差距?
杜少中:简单地回答就是略有不同。但是基本上是同一个水平。具体的空气质量,每一项污染物的数值是按照中国国家标准,与欧盟标准在测试方法上基本上处于同一个水平。
外国记者:我感觉在测试赛之前的十天空气质量比测试中的情况要好一些,为什么?第二,你刚才讲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下降15%到20%,根据环保总局的数字这个百分比是10%,这是为什么?第三,测试期间的空气质量是不是能举办马拉松比赛?
杜少中:检测数据显示前十天的空气质量达标,也是说明这期间的空气质量处于达标水平。我们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就是国家要求的一、二级标准,即空气污染指数0—100,其中一级是0—50。你提到的前十天可能会比综合测试赛这4天期间的指数90多要好一些,但是同属一个档次。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10%的说法我还没有看到相关的资料。为了让大家及时了解空气质量测试情况,我们在第一时间就在会上向大家报告这些数字。我想国家环保总局的测试,也是要由北京市和相关科研部门测试的结果向国家环保总局汇报,所以我觉得你听到的10%的说法应该是不准确的。
第三个问题,从环境角度来看,从空气质量角度来看,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就适合各种活动,包括体育活动。虽然我不是体育方面的专家,但是从环境角度可以肯定地回答有利于举办各种活动。
南华早报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现在北京这边的测试非常成功,我们也知道污染有一个区域性,从污染比较严重的临近城市传入到北京,我不知道这些测试会不会将来在北京临近的省份进行相同的测试?第二,杜局长刚才提到对四个指标二氧化硫、一氧化氮,还有可吸入颗粒物等进行定期监测,臭氧的浓度过高,也会对运动员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四天当中我们有没有对臭氧进行监测,因为夏天臭氧的浓度会偏高?
杜少中:你提的问题都非常好。关于环境问题大家都了解区域影响的特点比较突出。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方案的制定是经过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环保总局和北京市政府牵头,周边五省市参加,共同制定的。这个方案还有几位中科院、工程院的院士和很多科研机构参与。目前方案正在制定、论证、批准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周边五省市都参与了,而且也有一些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北京奥运空气质量。
关于臭氧的问题,由于它对人的健康有影响,我们已经非常关注和注意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臭氧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它是在强光的照射下,由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产生的二次污染,如果我们有效阻断这种产生的过程,就有可能成功避免臭氧的产生,就不构成对人的威胁。在控制机动车污染的问题上,我们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这次限行的措施。同时,我们还在对北京地区1000多座加油站,油罐车和油库进行改造,这个改造工作在明年5月底以前全部完成,目前各方面工作进展顺利,请您尽管放心到北京参加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