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本站
  • 搜全网
热门查询:车型排放标准查询4-131106153059进京车辆环保审核4-131106153059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当前位置 > 首页 > 首页 > 详细信息
全文实录|北京市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新闻发布会
来源:宣传教育处 时间:2025年07月25日 字体:【

  导语:2025年7月24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北京市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李丽娜介绍了北京市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有关情况。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夏天翔、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沈秀娥参加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1

2

  主持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处处长郭秋霖):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北京市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新闻发布会。

  首先,向大家介绍今天的发布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李丽娜。参加今天发布会的嘉宾还有: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夏天翔、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沈秀娥。他们将围绕北京市落实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以及近年来科技创新助力美丽北京建设的情况介绍相关工作,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请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李丽娜介绍近年来北京市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有关情况。

3

  李丽娜(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今天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创新驱动高水平生态保护,生态环境科技为美丽北京建设赋能”的故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硬核引擎”。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历程是这条“铁律”最真实的写照,从集中科技力量开展三轮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到研究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相互影响规律,“北京奇迹”炼成的关键节点,都有科技创新导航定向。

  近年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以重大需求为牵引,锚定关键领域持续攻坚,科技创新深度融入生态治理全链条,强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赋能美丽北京建设。

  第一,统筹谋划,落实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要求。

  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对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谋篇布局、建章立制、统筹协调,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一是健全管理体系。我们已经完成了职能划转、职责细化、规则制定等改革工作,并且组建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生态环境领域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完善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库,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科研投入机制。构建起了目标清晰、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决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力量也进一步加强。

  二是推进领域科技发展。主要是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谋划项目布局,加快突破关键瓶颈,支持美丽北京建设。今年年初我们发布了北京市生态环境科技专项项目首批申报指南,聚焦中长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碳足迹管理等方面,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此外,我们还积极争取京津冀重大专项落地北京,开展大气污染精准防治与智慧决策支撑的相关研究。

  第二,系统推进,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近年来,北京市聚焦关键技术攻关,突出数智赋能与技术应用双轮驱动,推动一系列创新成果落地见效,支撑精准治污,提升监管效能,提高保护水平。

  一是坚持重点突破,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关键技术攻关。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污染治理的关键是找到污染物的来源。蓝天保卫战中,我们开展PM2.5组分分析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北京市在全国首创综合源解析方法学,在2014年、2018年、2021年连续发布三轮PM2.5来源解析,量化分析本市PM2.5来源组成和区域传输影响,精准识别污染来源、污染成因,为科学制定不同阶段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提供了充分的依据。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充分表明了大气治理“北京奇迹”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持。

  二是数智赋能提供“有力武器”,精准监测能力持续提升。

  比如,我们建成了“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量核”新一代智能监测网络,开发了“监管统筹、监测感知、监察执法”的“三监联动”智慧调度平台,形成了智能感知、智能识别、智能分析、智慧决策的全链条智慧化技术支撑体系。新型大气治理范式成为污染治理的“千里眼”“顺风耳”和“智慧大脑”。

  再比如,移动源污染治理有了“智能范儿”,我们搭建了移动源智慧环保监测平台,实现对超标排放车辆的快速识别、精准锁定,有力支撑了对超标车辆的精准执法。北京成为国内首个实现重型车远程在线监测大规模示范应用的城市。

  另外,我们在全市重要水体布设“鱼脸识别”设备,融合5G传输及人工智能技术,实时捕捉水下鱼类的种群状况,实现了种类、数量等信息的智能采集,为水生态保护装上“智慧眼睛”。

  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五大领域,类似的应用场景不胜枚举,数智赋能为污染治理提供了“有力武器”。

  三是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加速转化为生态环境改善实效。

  北京市通过政策引领、资金支持,推动先进技术落地,促进绿色生产。例如,我们通过研发应用国产化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技术,进一步降低氮氧化物排放,从源头减少空气污染;通过推广基坑气膜全密闭施工技术,同步破解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噪声污染防治难题;通过推动印刷、汽修等行业开展智慧化监控等技术升级改造,进一步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同时,先进低碳技术等低碳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全市累计59个项目(单位)获评优秀试点,有的优秀试点项目还走上了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大会的舞台。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创新探索出一条首都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第三,开放共享,提升科技治污国际影响力。

  多年来,我们结合首都功能定位,加强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机构及国际大都市的交流合作,以“请进来”吸纳全球创新理念、先进技术与治理方法,以“走出去”分享北京绿色发展实践,推动绿色生产力“扬帆出海”。北京绿色发展成效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专项评估报告,向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推介大气污染治理“北京经验”。

  一是深耕科技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一方面,我们与丹麦、东京都、巴黎、首尔等国家和城市的生态环境部门开展交流合作,围绕水污染防治、空气质量监测评估和预测、环境治理体系和标准等多方面,互学互鉴破解治理难题。深度拓展与友城泰国曼谷的技术合作,推动空气质量监测预报与大气污染治理“北京方案”走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城市,让绿色技术与治理经验惠及更广阔区域。另一方面,我们还积极参与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缔约方大会等国际会议,在全球治理舞台主动分享“北京经验”,贡献全球治理北京智慧。

  二是精心打造对外交流“金名片”。

  每年举办的“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交流和分享大气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经验成果的年度盛会。论坛特别设置新技术发布与企业展示环节,集中展现北京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实践,推动先进技术、解决方案与优质产品高效转化,让开放合作成为绿色发展的“加速器”。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展望未来,北京市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续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和攻关,强化数字化治理科技支撑,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助力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北京建设。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媒体问答】

  《中国环境报》北京记者站记者: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刚刚发布会上提到“鱼脸识别”,请给介绍一下具体的原理和应用。第二个问题是发布会中提到了几个案例,想多了解一下科技攻关方面类似的案例,请您介绍一下。

4

  夏天翔(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谢谢您的提问。鱼类是河湖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美丽河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众“亲水、乐水、戏水”的重要媒介。

  如何对鱼类进行水下无损连续监测是个难题。原来鱼类监测主要是靠人工网捕定期监测,这种方法受场地、时间限制,效率还低。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在市生态环境局指导下,北京市环科院研发了鱼类在线监测一体化系统,实现了对特定水域的“鱼口普查”,我们亲切地叫它“鱼脸识别”系统。

  这个系统融合了5G传输及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水下全视角高清摄像头、实时传输图像平台、鱼类智能识别模型等。通过模拟、现实场景预训练及深度学习方法,水下运动物体追踪及目标物解析算法,水草自清洁技术等,解决了水下弱光、逆光、水域浑浊、游动对象捕捉难、水草遮挡等多种困难,实现了鱼类在线连续观测和识别。

  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对特定水域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测,不仅可以掌握鱼类数量,还能及时分辨种类。这些监测结果,可以表征北京水环境质量与水体生物多样性水平,可以说“鱼脸识别系统”就是水生态的“听诊器”。截至目前,我们在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及大清河水系均有应用。

  我们也不断对系统进行完善,目前已经迭代至2.0代,水生态智慧化监测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后续计划将该系统与鱼类微生境结合,实现鱼类监测的模块化和标准化,并继续深入挖掘数据,更好为我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河湖建设提供支撑。

  围绕生态环境领域关键科学问题、技术难点、治理痛点开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一直是北京市环科院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作为一家社会公益型研究院所,我们依托科技部国家城市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工业废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北京)中心等,以科技创新为美丽北京建设注入新动力。

  刚才介绍的“鱼脸识别”系统,是水环境领域设备研发的一个典型代表,除此之外,我们在大气、土壤等领域也取得了诸多科研成果。

  比如大气方面,从零开始创新,自主研发了多方位降尘采样器。

  降尘,是指在空气环境条件下,靠重力自然沉降的颗粒物。降尘量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清洁程度,影响着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扬尘治理也是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搞清楚降尘从哪里来,才能从源头出发,进行针对性治理。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可以发现降尘量高值点位,但不能分析高值污染成因和治理方向,北京市和各区有迫切的治理需求,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摸索研究。北京市环科院攻关创新降尘量采样方法,自主研发了多方位降尘采样器。它将东南西北4个风向和静风条件下产生的降尘量,分别采集到5个集尘缸,可量化不同方位颗粒物污染源对监测点降尘量的贡献,以及降尘传输到监测点的排放强度,为明确重点治理的污染源方位提供技术指导。我们以西城区官园站点附近区域为例,2024年平均值降尘质量占比排名前二的是北风和南风方位集尘缸,表明北风和南风方位是扬尘源重点治理方位,据此来开展扬尘的精准治理。

  多方位降尘采样器已取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和发明专利公开,并荣获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铜奖、中关村论坛百项新技术新产品等奖项。近年来,多方位降尘采样器已经应用于北京市多个区,有效支撑扬尘治理,还推广至河北省衡水市等地区应用。

  再比如土壤方面,我们研发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健康风险精细化评估技术,助力降本增效。

  风险评估是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的关键技术环节。针对传统风险评估方法可能导致部分场地过度修复等疑难问题,北京市环科院开展了系统研究。研制了适用于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土壤孔隙气体监测技术装备,可以精确监测地面以下50米土壤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同时,还创建了耦合污染物多相分配的跨介质传输过程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在国内率先构建了精细化风险评估方法体系,显著提高了风险预测精度,减少了30%左右不必要的修复工程量。不能低估这30%的工程量,对于相关企业来说,在保证安全利用的基础上,这将大大实现降本增效。

  这项技术入选了科技部编制的2023年《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支撑了多项行业标准的制定,获得了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这一技术还在全国多个大型复杂污染场地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北京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记者:最近北京召开了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发布了“北京数字经济十大标杆应用”,其中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数据驱动、三监联动”的生态环境新型治理体系入选了,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些年在科研支撑监测管理方面的应用成果?

5

  沈秀娥(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感谢您的提问。一直以来,监测中心以打造生态环境监测科研的应用示范高地为目标,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不断注入科技动能。刚才您提到的“数据驱动、三监联动”的生态环境新型治理体系,就是环境监测科研示范应用的一个典型成果。

  精准锁定污染源头,是科学治污、精准治污的前提。监测中心从生态环境管理需求出发,通过“溯源”找准“病灶”,聚焦科研应用,破解关键难题,助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下面,我介绍三个典型的科研支撑管理的应用成果。   

  一是创新驱动,联动共治的新型治理模式破解了传统治理难题。

  针对传统治理“分散而治”的痛点,创新构建了“数据驱动、三监联动”生态环境新型治理体系。实现了“智能感知-智理数据-智能识别-智慧决策”的完整链条,建成“监测一张网、结果一张图、问题一张单、联动一体化”的集成管理和可视化平台,实现了环境、住建、水务等多部门以及市、区、街镇多层级的紧密协作和高效联动。

  该体系布设有20余万个智慧感知点,创新应用20余种算法,目前已累计推送覆盖大气、水、土壤等多要素的大数据线索问题1.6万余条,精准度达到70%以上,支撑非现场执法比例提升至40%,执法监管效能大幅提升,成为生态环境治理当之无愧的“顺风耳”“千里眼”和“智慧大脑”。

  这项成果不仅入选了“北京数字经济十大标杆应用”,也被纳入全国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的优秀案例,目前已向40多个省市推广,成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杆范例,为全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二是想介绍一下PM2.5来源解析,我们在PM2.5来源解析技术方面率先突破,助力大气污染科学治理。

  刚才发布中提到了PM2.5组分分析,确实,PM2.5污染来源和成因是一个关键、复杂的难题。为此,从2013年起,监测中心就联合高校等科研院所开始研究PM2.5来源解析技术体系,结合多种监测技术手段,融合国内多种先进模型,创新构建了国际领先的PM2.5综合来源解析技术体系。实现了区域传输定量评估的重大突破和本地行业的精细解析,定量给出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等的贡献,有力支撑了科学、精准治理大气污染。也使北京市成为全国首个正式发布PM2.5源解析结果的城市。

  PM2.5源解析的研究工作从2013年开始,我们坚持不断完善持续开展,已正式发布了三轮来源解析结果,不仅助力了北京空气质量大幅改善,还在国内30多个重点城市应用,推动了我国重点区域大气PM2.5浓度的快速显著改善。

  今年,我们还将发布最新一轮PM2.5的源解析结果,届时也请大家关注。

  三是想介绍一下水方面的,精准溯源,智慧监测支撑水环境持续改善。

  针对水污染追因溯源难度大的问题,监测中心积极探索智慧化溯源监测技术,构建了多手段集成的水精准溯源技术体系,形成了“智慧监测-实时溯源-定量分析”的溯源模式。

  监测上,是把手工监测、自动监测和光谱监测等方法结合起来,在重要流域建立了能实时追踪的溯源网络,实时盯着水里的污染是从哪里来的。

  技术上,首创了紫外-可见指纹图谱溯源技术,形成了国内首个紫外-可见指纹图谱数据库。简单地说,每种行业排水都有它的特征图像,我们通过监测水中污染物的吸收光谱来画出他们的“指纹图像”,再与指纹图谱数据库进行比对,便可以快速辨认出污染的来源。

  手段上,我们利用多元统计溯源模型,定量计算出各种污染源的贡献比,识别出生活污染、农业面源等对各项监测指标的影响有多大。举个例子,降雨时,光谱站可以快速发现河道水质指标发生的突然变化,通过指纹图谱的识别,能够识别到污染源是生活的来源还是农业的面源,并进行报警。收到警示信息后,我们再用移动监测、走航溯源等方式迅速锁定上游排污口,精准锁定污染源头。

  目前,水质精准溯源的技术体系已成功应用到了断面达标、河流消劣和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工作中,是水环境“三监”联动的重要支撑技术,已累计推送两千余条溯源线索,有力支撑了水环境治理。

  近十年,监测中心累计参与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30余项,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其中“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NAQPMS)自主研制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大气环境PM2.5污染现状及成因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上百项;与十几个国家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相关成果深度服务环境监管,为环境治理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经验”。

  未来,监测中心将围绕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等核心任务,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以需求为导向,突出科技应用,继续通过科技创新赋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刚才发布人详细介绍了北京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开展情况,请问,下一步生态环境科技将重点聚焦哪些方向?通过科技支撑首都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与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有哪些考虑和部署?    

  李丽娜:首先感谢您的提问,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毫无疑问,生态环境领域科技的发展是支撑美丽北京建设的核心引擎,《关于全面建设美丽北京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也将科技支撑摆在了突出位置。过去,科技支撑北京创造了大气治理的奇迹,PM2.5与2013年相比,降幅达到65.9%。现在我们面临2035年美丽北京率先建成这一更高的目标,科技的角色也将更加关键。

  同时,我们正在把握科技体制改革新机遇,稳步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率先建立“顶层设计—过程管理—成果转化—评估反馈”的全链条管理架构。

  在项目谋划上,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聚焦北京超大城市治理的实际需求,利用北京强大的人才优势,充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来开展前沿的研究以及重点问题的突破攻关。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北京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减排的空间也在进一步压缩,需要把减排的触角伸得更深更细,比如减污降碳如何更加协同?环境监测预报如何更加智能?我们会瞄准这些精细化的管理开展科技布局。

  具体来说,一是要聚焦关键问题来组织基础研究,支撑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比如开展大气颗粒物中硝酸盐迁移转化机制、空气质量中长期以及精细化预测预报等研究;二是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来支撑攻坚行动以及低碳转型落地,比如针对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的难题会开展生活源VOCs低成本、高效率的治理技术攻关,针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我们会开展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三是深耕数智化治理模式体系建设,支撑超大城市治理,比如针对机动车监测数据集成不够等问题,研究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赋能,来建立机动车排放立体监测网等。

  我们将通过产学研联动的方式,来促进研究成果落地应用,进一步提升支撑首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能力,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北京市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工作离不开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也欢迎大家继续为生态环境改善建言献策、贡献力量,为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以上是我的回答,谢谢!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提问环节就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发布人和两位嘉宾的介绍和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北京市生态环境科技工作的关心、支持。未来,北京市将继续打造开放包容的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环境,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持续赋能美丽北京建设。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完)

分享到:

  • 北京生态环境微博

  • 北京生态环境微信

  • 环境监测

  • 京环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