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本站
  • 搜全网
热门查询:车型排放标准查询4-131106153059进京车辆环保审核4-131106153059
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访问我的专属空间 智能问答网站无障碍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Beijing Municip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Bureau

当前位置 > 首页 > 首页 > 详细信息
全文实录│北京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新闻发布会
来源:宣传教育处 时间:2025年08月22日 字体:【

  导语:8月21日上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了“北京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韩兵介绍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进展情况及取得成效;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生态建设处副处长李源茂介绍了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有关工作情况;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潘勇参加发布会并回答记者问题。

图片1

  主持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处处长郭秋霖):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北京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新闻发布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十四五”以来,北京市全面落实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系统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各项措施落实,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明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天我们就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及成效进行介绍。

  首先,介绍今天出席发布会的嘉宾:他们是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韩兵、市农业农村局生态建设处副处长李源茂、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潘勇。

  下面,请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韩兵介绍北京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进展情况及取得成效。

图片2

  韩兵(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今天上午和大家见面,聊聊咱们北京美丽乡村建设。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北京的市域面积约1.64万平方公里,其中乡村地区占比达80%,约为1.3万平方公里,是市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美丽乡村,不仅是乡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美丽北京的关键一环。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全面落实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务、城市管理等多部门协同,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小微水体整治、生活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系统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美丽乡村,日益成为美丽北京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生态宜居:乡村干净整洁、生活更加美好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房前屋后的坑塘、沟渠水质如何,每家每户的生活废水能否有效处理,食物残余和枯枝烂叶等垃圾是否及时收运,这些是村民日常感受最直接、体会最深切的身边事。“十四五”时期,北京市聚焦这些村民身边的急难愁盼,多措并举开展系统整治,切实回应群众期盼。

  小微水体“长治久清”。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农村水体,及时发现水质发黑发臭、岸边垃圾堆存等问题线索,按图索骥进行现场核查,对问题水体开展治理。为防止问题反复,将农村水体纳入河湖水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巡查检查范围,形成了“查、治、管”一体推进的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如,顺义区建立“全区域覆盖、全要素统筹、全流程管控”的“三全”工作模式,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通州区激发协同势能,建设截污管线、清运堆存垃圾,有效切断污染源,根源截污与高效治污同步推进。平谷区实施“一坑一策”,有效运用一批“小快灵”工程类措施和“短平快”治理类措施,推动水体长治久清。

  生活污水“分类施策”,根据人口规模、地理位置、污水排放量等,系统梳理、科学分析,确定了污水治理的三种主要模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推动解决不同村庄的污水治理问题。对于规模较大、污水量较多的村庄,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站,实现集中收集和处理;在以散户为主的村庄,三格厕清掏资源化利用,既能解决污水问题,又能将粪污转化为肥料实现变废为宝;而对于规模适中的村庄,小型一体化设施可以就近高效解决治理需求。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印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强化村庄日常保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不断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完善运行维护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质量和水平。目前,各行政村生活垃圾基本得到有效处理。

  “十四五”以来,新增完成环境整治行政村804个,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切实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发展、生产更可持续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业生产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十四五”时期,北京市持续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守护好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沃土造良田”,土好粮才好。北京市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守牢耕地红线,全面推行“田长制”,聚焦“保量、提质、增效”,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坚决整治耕地“非农化”、分类有序整改“非粮化”,多种举措、统筹推进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推进园地“沃土”工程,有效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

  推动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出台《北京市“十四五”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分作物、分时期发布科学施肥指导意见,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根据作物种植情况,科学精准、减量增效施肥;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警和农药使用监测,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推广“一喷三防”、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建立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示范区,推进林果产业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变。科学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有序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通过以旧换新、实物兑换等方式扎实推进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回收率90%左右,实现了从源头减量、绿色替代、回收利用等全环节减少农资塑料污染。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房山、通州、大兴、平谷、延庆等区建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农业设施化、绿色化、数字化及“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

  推进有机废弃物生态循环利用。因地制宜探索“农业+环保”新路径,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例如小麦玉米秸秆直接粉碎后还田、尾菜瓜秧拉到工厂制成肥料、果树枝条粉碎后制作食用菌基质、畜禽粪肥就地就近还田,推行园林绿化废弃物不出园技术,推动“变废为宝”“种养循环”,实现农业生产生态良性循环。平谷区成功探索废弃桃枝变身有机肥的“生态桥”模式,顺义区探索菜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西城区探索园林绿化废弃物变身“黑土”有机基质反哺土壤模式。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展望未来,北京市将持续贯彻落实《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统筹乡村全面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以“百千工程”为牵引,推动实现全市美丽乡村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全域化提升,厚植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用良好生态带动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

  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韩兵处长,接下来请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生态建设处副处长李源茂介绍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有关工作情况。

图片3

  李源茂(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生态建设处副处长):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就北京市在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方面的工作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北京市编制了“十四五”时期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培育生态农场。全市共培育生态农场122家,集成应用田菁轮作、EM菌发酵有机物还田等12项绿色生态技术,建立绿色生产技术示范点35个。聚集“新农人”25 人、“头雁”43 人,联农带农发展面积1.9万亩,带动1.26万余人就业,同时积极推动生态农场农产品优质优价。密云绿火、大兴老宋西瓜、喜庆民丰等18家农场被培育为国家级生态农场。二是积极推广科学施肥。实施12项减量化措施,分作物、分时期发布科学施肥指导意见,2024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98%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43.3%。集成测土配方施肥、营养快速诊断、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推广缓释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微生物肥、有机水溶肥等新产品。继续在全市推行商品有机肥补贴政策,通过增施商品有机肥,快速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量。三是发展种养循环农业。2024年通过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示范推广池塘生态养殖及用药减量行动等,规模超2000亩。推动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新型模式发展,引导新主体落地新项目10余个。完成152 家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调研,并指导房山、平谷、顺义、通州编制种养循环示范区方案,促进种养结合高效发展。四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2024年,秸秆综合利用量约54.2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基本实现全量化利用。其中,顺义区以北京奥格尼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主体加工有机肥,采用“园区、种植户+农机合作社+有机肥加工企业”的方式,实现区域内规模化种养加循环发展;怀柔区推广应用秸秆膨化饲料加工技术模式,有效解决了秸秆离田利用出路问题,帮助农户、农机合作社和秸秆加工企业共同获得良好收益。

  与此同时,在地膜(农田白色污染)污染防治领域。我们多措并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有序示范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2022-2025年期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2.6万亩,覆盖11个涉农区的51个乡镇,惠及173家经营主体。二是科学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2024年,通过以旧换新的方式,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兑换935吨,集成前茬采收与后茬施肥等配套技术,大力推广“一膜两用”技术,有效提升了农膜利用效率。三是统筹做好地膜回收工作。建立起“政府+回收企业+网点+农户”的回收体系。2024年,共建立回收网点209个,回收废旧农膜2852吨,农膜回收率达到93%。回收的废旧农膜实现了循环再利用。下一步,我们将构建完善的循环农业技术体系,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环境报北京记者站记者: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9部门联合印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北京市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工作计划吗?

  韩  兵:感谢您的提问。北京市一直以来注重农村发展,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开展了诸如旧村改造、农村能源建设、生态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三”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示范创建等工作,取得了良好效益。2018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村为单元推进本市美丽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美丽乡村数量2900余个。

  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北京来说,就是整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在前期以村为单元的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以“百千工程”为牵引,有针对性地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本底,积极探索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和路径,整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择优选送全国美丽乡村先行区,推动实现全市美丽乡村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全域化提升。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成为美丽北京建设的重要标志。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人民网记者:刚刚发布人介绍了地膜污染防治相关工作,请问北京市下一步在地膜污染治理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图片4

  潘  勇(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感谢您的提问。下一步,一是强化监测评估。完善地膜残留监测网络,规范开展年度监测与评估工作。二是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按区域、作物分类示范加厚高强度地膜,统筹做好效果监测评价。三是稳步推进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在适宜区域和作物上扩大示范应用。四是试点机械化回收。指导引进残膜回收机具并开展示范,重点在生态涵养区扩大应用。五是优化减量技术。在延庆等区,针对西兰花、生菜等作物推广“一膜两用”技术,减少地膜使用量。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主持人:谢谢几位嘉宾的介绍和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北京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的关心、支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北京市将持续巩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成效,不断厚植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以更扎实的举措、更有力的行动,推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让美丽乡村的生态画卷越绘越靓。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到:

  • 北京生态环境微博

  • 北京生态环境微信

  • 环境监测

  • 京环之声

京环之声

主办: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承办: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综合事务中心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留庄路3号院2号楼

邮编:101117

政府网站识别码:110​0000​122

京ICP备1903086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