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9月12日-13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召开了“2025年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在13日召开的“区域共商共治共享清洁空气”分论坛上,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沈秀娥发布了北京市新一轮PM2.5来源解析结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分论坛,分论坛的主题是“区域共商共治共享清洁空气”。
为了共同的清洁空气,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尤其是对空气质量影响密切的细颗粒物(PM2.5)。今天,我们将发布北京市最新一轮PM2.5来源解析结果。
首先简要回顾一下为什么要做PM2.5来源解析?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PM2.5,它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粒子的总称。它的来源非常复杂,一方面来源于主要污染源的直接排放,包括烟尘、粉尘、黑碳、扬尘等;另一方面,也包括主要污染源排放的污染气体,在气粒转化的机制下,反应生成了PM2.5的二次组分。源解析就是通过建立污染源与环境空气质量的关系,来确定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对象和优先顺序,是科学施策的基础。
北京市高度重视PM2.5来源解析工作,在2013年、2017年、2022年,先后开展了三轮大气PM2.5综合来源解析。北京市是首个持续开展PM2.5来源解析,并持续发布的城市。
三轮PM2.5来源解析结果为不同阶段大气污染治理明确了重点方向,有力地支撑了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科学制定。
在区域和北京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污染物的持续减排,支撑了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2024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实现了连续四年达标。面对当前“0.1微克”攻坚行动的新要求,为了说明北京市现阶段大气PM2.5来源,在2024年1月到2025年6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等单位,开展了第四轮PM2.5来源解析工作。
本轮来源解析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技术路线,联合应用空气质量模型、受体模型以及源清单等综合来源方法解析,利用双受体模型相互校验开展了一次和二次组分的解析,利用扩散模型开展了区域和本地贡献的解析,同时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清单进行了更加精细化的行业来源解析。
本轮来源解析工作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持续完善了北京市天、空、地、移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二是创新构建基于智能感知的点、线面污染源立体监控网络,动态更新了本地源成分谱,支撑受体解析;三是优化精细化来源解析技术体系,融合了多种解析技术,采用多模型和观测数据相互校验。四是创新开展分季节、污染过程实时解析,开展了0.1微克精细行业的解析,解析的结果进一步精细化。
整体来看,本轮来源解析的工作网络更加全面,数据更加详实,方法更加科学,结果更加精细。同时本轮来源解析结果也得到了郝吉明等院士专家团队的认可,精细化程度国际领先。
现阶段北京市大气PM2.5来源解析的主要结论:
从区域和本地来看,区域传输占57%,本地来源占43%。在本地来源中,移动源占比50%,其次是生活源占18%,工业源和扬尘源各占10%,农业、自然本底等其他源占12%。
具体来看,从区域传输的角度,京津冀和周边区域持续深入开展联防联控,协同治理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现阶段区域传输对北京的影响相对有所增加,占比达到57%,相较2020年上一轮的解析结果来看,增加了一成多。
从空气质量级别来看,随着污染级别的增加,区域传输对我市PM2.5的影响逐渐增大,尤其是在中重度污染天的时候,区域传输接近八成左右,需要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共同应对重污染。
本地排放构成上呈现“52111”的特点,移动源、生活源、工业源和扬尘源是四大主要源类,分别占比50%、18%、10%和10%,呈现了国际特大都市的典型污染特征。移动源和生活源仍然是我们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从本地各类源的绝对贡献来看,实现了大幅“瘦身”,这得益于我们“一微克”行动各项举措的实施,使得各类源的绝对量均大幅下降,跟2020年的源解析结果相比,四大主要源中,扬尘源降幅最大,其次是工业源和移动源,生活源降幅最小。
整体来看,移动源的占比进一步上升,仍稳居第一,生活源的占比也是进一步上升,为第二大源,工业源和扬尘源基本没有变化,并列为第三大源。
我们对现阶段主要源的行业贡献进行了精细地解析。从行业细分来看,移动源中,柴油车、汽油车等机动车是主要的贡献源;在生活源中,废弃物的处理、溶剂的使用、汽修等服务行业贡献突出;在工业源中,锅炉、电力行业的占比贡献比较大;在扬尘源中,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是主要来源。下一步北京市PM2.5精细化治理,需要更加突出重点,精准施策。
从季节来看,不同季节整体上移动源都是占比最大的,春季扬尘源贡献15%,相对比较突出,远超全年平均;在夏季移动源贡献较多,高出全年和其他季节;在秋冬季,受采暖的影响,生活源和工业源的贡献高于全年平均。移动源全年都要持续攻坚。不同季节要对不同重点源分别施策。
北京市已经连续发布了四轮来源解析结果,在2013年,我们通过第一轮来源解析结果锁定了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四大源类,通过五年的努力,在2017年,PM2.5达到了58微克/立方米,圆满收官,实现了目标。
在2017年的时候,我们又开展了第二轮来源解析,结果显示燃煤源的贡献明显下降,移动源、扬尘源贡献上升,生活源首次出现,相应的源解析结果支撑北京市开展了“一微克”行动,制定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在2020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了38微克/立方米。
到了现阶段,整个来源解析的过程证明我们的结果科学,治理方向正确,在下一阶段,面向“十五五”规划时期,我们将0.1微克、0.1微克地精抓细抠,通过精细化解析,支撑我们更加精准的治理。
根据本轮的来源解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深化区域联防联控联治的机制,深挖本地减排潜力的同时,要构建环京城市联动共治的机制。
二是面向移动源的治理,要深化交通运输结构的绿色转型,加快淘汰老旧高排放的车械,加速推动新能源化,严控超标排放。
三是要进一步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根据解析的行业、解析的区域、解析的季节特征,开展精准施策。
最后是要深化科技创新的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聚焦关键的技术攻关,数智赋能提升科技治污和精准治污的能力。
在此,也特别感谢全社会为空气质量改善付出的努力,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关注和支持北京的大气污染的治理。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收获更多的蓝天。
我主要介绍这些,谢谢。
(完)
主办: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承办: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综合事务中心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留庄路3号院2号楼
邮编:101117
政府网站识别码:1100000122
京ICP备1903086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81号